社会科学方法论
1.理解与理解的社会学
1)定义:社会学是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根据这个定义,韦伯将人类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行动是有意义的,且意义是可以理解的。社会行动的本质是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故而研究社会学的方法别无他途,只能是理解和说明
2)理解
从确定性角度看有二:理性的方法和 重新体验的方法;
a.理性的方法,即对各种行动因素在其有意向的意义中获得完全清晰和理智的把握
b.重新体验方法,如移情和艺术欣赏,狄尔泰“再现你中之我”,通过同情的参与并能恰当把握行动发生的情感环境,从而获得移情和欣赏的精确性。这种方法是非常重要但不是唯一必要的条件,理解凯撒不必成为凯撒。
从操作类型来看,理解分为两类:
a.主观意义的直接观察理解,即通过对社会行动的直接观察就能理解其意义。语言行动情绪、逻辑命题等
b.解释性理解,即 根据动机把握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是对动机的理性理解,将社会行动置于可理解的,和更加内在的意义背景之中。前者在理解社会行动 是什么、干什么;后者则理解社会行动为什么
2.因果多元论
1)韦伯的思想脉络是,社会是由行动者组成的系统,行动者的社会行动是有意义且可以理解的,对其理解还须要伴有经验上的验证。这种经验上的验证要寻找某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具体的因果关系,而非探求具有普遍因果效力的规律。将这种主观解释和具体的验证概括为“主观恰当性”和“因果恰当性”两个命题
a.主观恰当性,是对具体社会行动过程和动机的理解,是表示对行动者主观精神状态及其特定目的的认识
b.因果恰当性,是指从主观观点出发作的理解结果与从客观观点出发作的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统计规律上的相符
2)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蕴含文化价值,具有特殊性和独立性,故而社会科学中没有规律可言。只有具体的因果关系,规律具有必然性,具体的因果关系具有“客观可能性”。客观可能性和因果恰当性在理解的基础上是统一的,因果恰当性是客观可能性中的因果恰当性.没有客观可能性,因果分析就变成了线性的因果决定关系;没有因果恰当性,客观可能性的分析就失去了意义。
3.价值中立
1)为理解价值中立,可以先理解它的对立面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是从伦理、文化和哲学观点中推演出来的实际价值判断,即实践判断
科学中价值中立就是在研究过程中摆脱价值判断,不作价值判断和暂停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是科学领域外的问题,不能依靠科学来解决;只做“是什么”的研究而非“应当是什么”的研究
2)与价值判断有关的是学术和政治的关系:学术不能与政治搅在一起,要将讲课与演说区别开来
韦伯的价值中立是一种学术研究的规范原则,而不是学术本身的一种构成原则。价值中立不是要求学者不能有自身的价值判断,而是告诫他们不应将关于事实的科学分析与评论相混淆
4.理想类型
1)问题: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独特性和客观性,那如何实现社会学的客观性?
2)“理想类型”。实际上并不存在,是为理解和说明世界而建构的精确有效的概念体系。理想类型不是假设,却为假设提供指导;不是对现实的描述,却为这种描述提供明确的表达手段
3)从两个方面理解理想类型:
a.理想类型是一个主观的思维构建,不是基于对事实的经验概括或对社会的理想,不存在现实中是价值中立的,理想类型的价值中立性保证了社会学研究的客观有效性。
b.理想类型虽是一种主观思维的构建,却不是随心所欲的虚构,也决非一种理念游戏。而是社会学中理论构建的一种方法,其建立必须有逻辑上的一致性,不违反经验的因果关系。对某一社会现象解释的理想类型并不唯一,但解释的标准只有一个:对具体社会现象的成功理解和准确归因。
社会行动理论
1.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
1)社会行动的本质是以他人的举止为取向的个人的行动,具有针对他人的主观意义。只有具有主观意义的社会行动才是可理解的,才属于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判定行动是否为社会行动,要考虑这一行动是否“针对他人”、是否具有“主观意义”。
2)依据是否合理以及合理性的程度,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作四种类型
a.目的合理性行动,即 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他人的举止为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b.价值合理性行动,即 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举止(宗教伦理美学等)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而不论是否取得成就的行动。
c.情感行动,即 由现时的情绪或情感状况决定的行动
d.传统行动,是由约定俗成的习惯决定的行动
工具合理性行动具有最高程度合理性,行动者对行动的目的以及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有清晰的认识和自觉的选择;
价值合理性行动中,对终极价值的信仰就是行动者的目的,信奉某种价值之后,目的是否达到便不在考虑之列;
传统行动和情感行动都是没有经过理性思考的行动,前者的依据是“习惯如此,历来如此”,后者则受感情和情绪支配,前者具有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后者则相反
2.社会行动的合理化
1)韦伯构建的理想类型,在现实中并不以单纯的形式存在,现实中任何行动都有理性成分和非理性成分,理性行动和非理性行动并不是两种不同的现实行动,而是同一现实行动的两个不同侧面
2)研究经济行动时,又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将经济行动区分作:形式合理性行动和 实质合理性行动
3)形式合理性,指一个经济系统中,若所有的行动都可以用量来表示,即能被计算并尽可能以货币单位的形式表示。那么这些行动在形式上是合理的,即属于形式合理的经济行动。其合理性程度由计算的可运用程度决定。货币为经济行动提供统一计算尺度,用货币对各种经济行动的成本和收益进行计算,对不同行为方式进行比较。所有这些都通过复式簿记技术进行,因而货币计算是最合理最完善的经济计算手段。运用复式簿记技术的经济行动是形式合理性程度最高的经济行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运作就是这种经济行动
4)实质合理性,指通过一种以经济为取向的社会行动方式,根据某些价值的基本要求,向现存的人的群体供应产品。其合理性程度与产品的实际分配方式和被提供产品的人群范围有关,实质合理性并不满足于目的合理性的计算,而要提出价值合理性或者实质上目的合理性的观点,以此来衡量经济行为的结果
5)形式合理性行动的唯一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任何导向这一目标的、可量化的行动都是有效的,因而形式合理性是独立于其他价值的,是价值中立的。形式合理性只与经济系统内的目标有关,与经济系统外的目标和价值无关
实质合理性行动旨在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建立在“解放全人类”的外在道德理想之上
韦伯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目的合理性和价值非理性、形式合理性和实质非理性的社会。且现代文明的全部成就和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目的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紧张和对立
合法统治与科层制
1.合法统治的理想类型
通过对这些合法统治形式组织制度典型特征的分析,揭示了西方社会组织制度的合理化趋势
统治,指在一个特定人群中,某些具体的命令被遵从的机会。这种机会的出现往往与特定利益关系联系在一起,并借助于一定的权力与影响。根本上,是要解决统治的“合法性”问题,现实中任何形式的统治首先要面临合法性认同的问题,即要取得人们对其合理性的认可。韦伯将之分作三种类型 。
1)传统型统治,建立在人们对传统的神圣性信奉的基础之上,主要存在于前现代社会。统治者依照传统遗传下来的规则确定,具有终身的权力,可以将这种权力传给后裔。人们对统治者的服从是由于传统赋予他们的固有尊严,统治者不是上司而是主子。统治者与成员的关系不是事务上的职务职责,而是奴仆的个人忠诚。人们服从的不是章程,而是由传统决定的统治者任命的个人。
组织特征:缺乏按照事务规则确立的固定的权限;缺乏固定合理的等级制度;
官员晋升没有自由的契约和相应的规定;缺乏展业的业务培训;
官员没有固定的薪金和用货币支付的薪金
历史上出现的四种传统型统治:老人政治和原始家长制;世袭制和封建制。
2)魅力型统治,建立在对具有超凡品质和特殊魅力的领袖人物的崇拜和信仰的基础之上。
魅力,是一个人被视为非凡的品质。具有他人无法企及的力量和素质,被视作领袖。
领袖人物的魅力能否被认可取决于被统治者,先天有魅力不是统治合法化的条件;
领袖人物的魅力要经受持久的考验;魅力型统治的统治团体是一种情感共同体;
魅力型统治是一种非经济的典型政权;受传统束缚的时代魅力是巨大的革命力量
魅力型统治是一种严格地与个人的魅力品质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统治形式,其确定的社会关系是短暂的
“魅力的平凡化”,其结果是魅力型统治转向传统型统治和法理型统治,或者成为二者的混合形式
3)法理型统治,建立在遵守正式制定的法律基础上的统治。是行政管理的现代形式
行政事务的运作要持续受到规则的约束;
行政事务的运作是在一定的权限内进行,出现“机构”这种按章办事的运作单位;
具有固定的职务等级,固定的监督监察制度;
有明确的议事规则,行政官员接受专业培训;
行政管理班子同行政管理资源和生产资源完全分开
理想的法理型统治下,不存在任职人员对职务的任何意义的私人占有
拥有行政管理档案制度,档案与官员们的持续运作结合起来,使得“办公机关”得以产生
现代资本主义借助于科层制所进行的统治是最为纯粹的法理型统治类型
2.科层制
1)科层制是法理型统治的特殊形式,是人类组织的合理形式。组织按照合理性的原则设计和分工以便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官员们职务等级是按照集权体系所安排的固定有序的体系,并且有着与职务相对应的严格的权限规定。组织运转依靠的是没有人情味的职责、规定和准则,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官员的任命与提升所依据的主要是业绩。所有这一切都保证了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
2)任何科层制统治形式下,统治者的统治权力都有合法的权限。特征如下:
官员们个人自由,仅在事物上具有服从官职的义务;处于固定的职务等级制度之中拥有固定的职务权限;
官员根据建立在自由选择之上的契约受任命,这是现代科层制度的本质;官员们根据专业业务资格任命;
官员们获得固定的货币薪酬,领取养老金;职务是其主要的职业;升迁依据资历、政绩和上级评价;
官员工作中完全同行政管理资源分开,不得将职务占为己有;要受到严格统一的纪律监督
3)科层制是人类最为合理的统治形式,且是未来社会统治形式的合理发展方向,可以最大限度获得劳动效益
4)科层制已经渗透到现代社会各种组织行为之中,对每个现代人的生活不可避免的产生影响。现代组织和团体的发展都是与科层制的发展和不断增强相一致的
5)科层制意味着根据知识进行统治,这是其固有的特别合理的基本性质。整个统治的科层化将促进理性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发展。而专家比非专家的政府官员占有更多优势
6)科层制具有的集权的特征并不妨碍民主精神在其中的孕育。招募专业业务上最有资格的人才,倾向于等级拉平化
7)而韦伯对科层制也持有一种复杂的情绪:肯定科层制的同时,也意识到其可能存在的种种弊端。科层制的效率以忽视人的精神情感为代价,科层制愈是彻底的非人格化,就愈会背离人的价值尊严。对规则的绝对服从易导致人们创造力和责任心缺失,易滋长官员的独断专行和妄自尊大
宗教社会学
1.近代资本主义与宗教伦理
1)分析近代资本主义要把握两个方面:经济形态和观念形态(宗教伦理),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试图解释为什么近代形式的资本主义出现在西方而非其他文明的原因。
2)强调理性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集中探讨以自由劳动组织为特征的理性资本主义起源:企业和家庭、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在法律上的分离;合乎理性的簿记方式
2.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在论述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的区别中把握资本主义精神,这种区别表现在劳动者身上和企业家身上。两种条件下劳动者赚钱的欲望并无不同,前资本主义劳动者缺乏劳动的自觉性,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而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将劳动视作一种绝对的自身目的,视作一种天职 。认为这种天职观,是资产阶级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前资本主义的企业家趋向于利用各种政治机会和非理性活动追求经济的成功,表现出传统和非理性的特点。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家固守严格的资本主义观点和原则,为事业而生存而非为了生存而经营事业
路德的职业观,职业是人们终身的任务,是个人自身价值的体现,放弃现世义务是自私和逃避世俗责任的
加尔文教的恩宠论和预定论,上帝不是为人类而存在,人类是为上帝而存在,一切造物都服务于上帝的荣耀
清教的禁欲主义,将劳动作为人生追求目标,将浪费时间视作最大的罪恶;唯有劳动而非悠闲方可荣耀上帝。对于清教徒而言,经济活动是一种“成圣”的劳动,财富是为了荣耀上帝而不是自用,人不过是上帝的工具。新教教派都信奉天职观和入世禁欲主义伦理观,将世俗职业义务尊崇为道德行为的最高形式。使得日常世俗行为具有了宗教意义,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有了某种亲和性。将努力工作追求财富视作天职,将职业视作荣耀上帝的体现。天职观是塑造资本主义精神的关键:使工人和企业家在复杂经济行为中获得共同的伦理基础和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