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种经历:自己在学校时,非常非常努力,可成绩却总是差强人意;而学霸似乎总赢得毫不费力,休息、娱乐全不误,成绩却稳居高位。
很多人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太笨了,感叹学霸太聪明了!
那么,学霸真的比我们聪明很多吗?甚至于我们努力都赶不上吗?
反向思维,论智商的“重要性”
门萨俱乐部(Mensa International),1946年成立于英国,由律师Roland Berrill及律师兼科学家Lancelot Ware创建。 成为“门萨协会”会员的唯一要求是通过一系列智力测试,要求智商分数在148分以上。
按照我们的思维:非常成功的人很少,因为天才或极度聪明之人毕竟是少数。那么智商达到148以上的门萨国际会员们应该属于这部分少数人了吧?那门萨国际的成员们又是些什么人?从事什么行业呢?
门萨会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岁到49岁之间。他们来自各个阶层,有学前儿童或辍学者,也有获得多个博士学位的;有依靠福利救济度日的,也有百万富翁。他们职业差距更是令人咋舌,有卡车司机、科学家、消防员、电脑程序员、农民、艺术家、音乐家、工人或警察等。
MENSA中,有的是声名显赫的公众人物,但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
所以,智商真的重要到能决定我们的成败吗?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门萨俱乐部的很多会员,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一少部分人:拥有令人艳羡的脑子,然后就能拥有开了挂似的人生。
要知道,以我们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还轮不到拼智商!
努力这碗鸡汤,要喝吗
大部分人不是天才,也没有超高智商,但一样成为了成功者,为什么呢?
努力,超于常人的努力!
没毛病!这碗鸡汤得喝!
童第周,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童第周先生的成功,一方面要感谢他的父亲。小时候,父亲就将“水滴石穿”的故事讲给他听:一滴檐水当然敲不出一个坑。但是,天长日久,点点滴滴不断地敲,不但能敲出坑,还能敲出一个洞呢!
父亲的这番话,不但在小童第周的心里激起了一阵阵涟漪,也在他未来成长的路上不断激励着他。
一个人的恒心、坚持,不正如这檐水吗?
另一方面就是童第周先生的努力了。小童第周经过勤奋学习,终于考取效实中学,成为插班生,可当时他的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成绩单,小童第周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紧接着,一则消息传遍了校园:童第周不顾学习,经常谈恋爱到深夜。这引起了老师的担忧。一天深夜,他的数学老师办完事情回学校,发现在昏黄的路灯下,瘦小的童第周正在借着路灯演算习题。老师关心地劝童第周回去休息,可他继续站在路灯下学习。
然后,期末考试,童第周各科平均成绩达到了70分,其中几何得了满分。
高三期末考试,他的总成绩名列全班第一。
童第周先生在回忆自己童年的这段经历时,是这样说的:在效实的两个‘第一’,对我的一生有很大影响。那件事使我知道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做到的,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但,努力就够了吗?
我们听过太多励志故事,我们坚信努力的重要性。
于是,别人下班去逛街、聚餐,我学习;别人假期去国外旅行,我学习;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公车上、地铁里是我读书的身影。。。
线上、线下分享课我参加;得到、网易公开课app我都有;扇贝、VOA,英语我也不放过。。。
我们要起的比鸡早,晚上要与猫头鹰结伴。
朋友给我讲了一个女孩的故事。这个女孩下班后从来不出去玩,每天学到夜里两点多,终于考取了这个行业里最难搞定的证。然后,她开始被公司极度重视,手里一堆项目,后来嫁给了公司的头儿,移民美国了。虽然,因为努力,她的胃切除了一半,但也是值得的呀!后半生过上了想要的生活。所以,朋友立志向她学习!
鸡汤有毒,喝前慎重啊!
努力,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但盲目努力却只怕会越走越歪,越走越焦虑,甚至赔了夫人又折兵。
我有一个朋友就是典型的可悲例子。工作了,发现自己不太喜欢这个专业,但却没勇气换掉工作。读了各种鸡汤文后,相信只要努力,一定成功可期。于是,工作之余,把自己搞得很忙似的,学习日语、英语、心理,坚持读书,坚信自己一定会成功。可最后,任何一个行业都没有发展成专长,都没能成为行业的前20%。而在工作上,也没有抓住任何发展的机会。
问题出在哪?
我们努力的还不够吗?时间没到一万小时?功夫不够深?
还是我们真的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努力到都快被自己感动了,却没有感动老天,给我们一次成功的机会?
真正的努力,是正确的努力
《刻意练习》这本书,说实话,读起来有些枯燥,但坚持读完,细细思考下来,收获颇大。刻意练习,并不简单的是一种练习方式,更是一种正确的努力方法。
一、重新认知
1. 刻意训练的重要性
2006年,《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出版,这是一本"怎样炼成天才"研究的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在过去的二三十年内,心理学家们系统地调研了各行各业内的人,如何从新手、一般专家而成为世界级大师,包括运动员,音乐家,国际象棋手,数学家等等,试图发现其中的共性,来探究到底是什么使这些人脱颖而出。科学家们最后证明:高手是练出来的。
无论在什么领域,无论基因在成就中可能发挥着什么作用,“天才”们都是更好地利用了刻意练习,不断提高技能与能力,成为专家级人物。
2. 暗示的力量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所在8月22日发表了一篇论文,《“迷信”能创造自我实现的预言吗:中国龙年孩子的学校成绩》。论文采用分省市的面板数据演算证实:龙年出生的孩子在中学成绩比其他孩子更好,高考成绩和大学录取率也高于年龄相近但属相不同的其他孩子。
这种效应当然不是因为属相的优势,而是因为“望子成龙”的期许。这种期许使得孩子从娘胎里开始就接受不一样的待遇,父母们会花更过时间和精力培养孩子。
我们习惯把人分成两类,一类具有天生才华,一类则不具备。若持有这种观点,冥冥中我们就在鼓励和支持“有天赋”的人,而打击那些“没有天赋”的人,从而制造了自我实现的预言。
3. 大脑的可塑性
人类有偏爱稳定的倾向,如我们的身体保持稳定的内部温度、心率等的平衡。但若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们的身体会感受到压力,以至于原来的平衡被打破。于是,身体开始响应这些变化,重新建立平衡。这也是为什么肌肉男会存在,动员的心率往往保持在较低水平。
身体的可塑性超出我们的想象。
正如肌肉和心血管系统一样,大脑也具备可塑性。如果你足够多地练习一件事情,你的大脑会改变某些神经元的用途,帮助你完成这项任务。
我们要学会跳出舒适圈,让大脑的补偿机制不停地慢慢地发生。
二、运用刻意练习来正确的努力
刻意练习就是不断地重复练习吗?
不是的。简单重复练习,并期望依靠这种练习就提高水平是“天真的练习”,即使能够达到可接受的水平,再多练习,也不会有什么进步了。
正确的练习是通过充分利用人类的身体和大脑的适应能力来不断提升技能和能力。
1. 一个已经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或领域,在这个行业或领域中,杰出的人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并与其他人区分开来。
2. 一位足够优秀的导师。导师是从业者中最优秀的人,他们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能帮助我们创建自己的心理表征,使我们能够检测和纠正自己的表现。没有导师,就遵循刻意练习的原则。努力做一些能力范围之外的事,不断地练习,关注怎样可以做好,哪些方面可以改进。
3. 定义明确的目标:具体化,可量化,可执行,有时限;每一个小目标都具体,能不断改进,并指向下一个小目标,进而导致总体的变革。
4. 有意识的专注。不能只是简单地遵循导师的指导去做,要有意识的专注和并适当调整、改进。注意力集中练习可以参考番茄学习法。
5. 持续的反馈。反馈使你精准掌握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找出出现的原因,并思考不断改进的方式。
6. 跳出舒适圈。不跳出舒适圈,你永远无法获得进步。但不能偏离舒适圈太远,尝试找出刚 好处于舒适圈之外的事物,这样你的能力不会得到过大挑战而受伤。
7. 心理表征。是一种心理结构,与我们正在思考的某事、某物相对应。杰出人物区别于普通 人的主要因素,就是他们创建了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刻意练习就是创建心理表征,完善对事物理解、记忆的过程。
8. 遇到瓶颈怎么办?分析原因,是什么让你停滞不前。内驱力不够,自己松懈了?还是方式 方法上出了问题?针对问题自己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练习方法,尝试新的而不是最难的方式来挑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