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在图书馆闲逛,发现一本陈绮贞的书《不在他方》,高中时期很喜欢陈绮贞的《旅行的意义》,带着同听她的歌的一样期待,我打开了这本书。
这本书我读了三天,期间不时落泪,会觉得有些部分写的很好,分享给友人,她却觉得很一般,于是就放弃了分享。陈绮贞是哲学系毕业的,我总感觉她的文字里带着很多我看不懂的东西,但是我看懂的部分却总是让我伤感。
我总是过分执着的喜欢着悲伤的东西,好像只有悲伤才能带来深刻和永恒。
书里有一篇文章是写给陈绮贞的外婆的,她在快结尾处写了一句话:我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她的人。
我忽然就哭了,耳朵边是初中自己喜欢听的歌,我很多年没听中文歌,但是寒假找到了自己小学和初中用的mp3,就此沉迷其中。
我想起妈妈。
妈妈不止一次跟我说过她想去死,真的,我难以形容我听到她这么说的时候心情有多复杂。
妈妈以前是个女强人,但后来出了车祸,大脑动了手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了,也失去了味觉。
她总跟我说她觉得自己的朋友都不想跟自己玩了,我爸也没有以前那么听她话了,连家里的小孩子都拿她开玩笑。
我是见过的。那天在厨房,妈妈很生气,但是她却没办法做出生气的表情,她一直在笑,所以没有人觉得她在生气,所有人都在笑,我看到妈妈笑着笑着就流出了眼泪。那天,我也哭了。
我有很多次建议妈妈多去外面参加活动,与朋友接触,但是妈妈总是说自己没有时间,还要帮姐姐哄孩子,而且她说她也没什么朋友。
她脸上的表情很落寞,所以她说的每句话我都相信,甚至也能感受到。
想起之前我室友跟我们讲她奶奶的事情,她奶奶一个人在农村帮子女带小孩子,没其它的娱乐活动,后来有一天村里人传她和一个老头的绯闻,她就自杀了。室友说着说着就哭了,她说她想不通,她说奶奶对她来说很重要。
自从我听过这个故事之后,我就开始害怕失去我的妈妈,害怕很久了,我甚至怕到了不敢离开她。
我也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她的人,但是我来不及做什么,也做不了什么。我太无力了,太没用了,我在过度保护中长大,甚至没学会如何保护好自己。
每个人都是渴望被理解的,但是有些人很难被理解,不是难以理解,而是身边的人不愿意理解。
在这个世界上,像我妈妈这样的女性真的是太多了,她们被一种传统思想禁锢,愿意为了家庭子女牺牲一切,却难以从这种牺牲中获得回报,甚至连理解也没有。
我想让妈妈摆脱这种思想,但是妈妈反而觉得我的思想有点离经叛道,别人会说我不合格,我总会回一句,管别人怎么说!但是事实上,我跟妈妈一样,完全是一个很在意别人看法的人,我也摆脱不了。
说到底,我总感觉有一种东西在一直延续,我无法阻止,只是感到悲伤。
一个人的世界到底该不该被了解,无论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还是枯燥无味?或者不管我们多努力,都只能活在自言自语中。
人总是想表达自己,我前段时间写了很多张明信片,后来发现内容多是自言自语式的非秘密日记,就放弃了给别人的想法。说到底,我不肯定别人是否想了解我。聊天时,大家的话题一般都集中在自己身上,我们絮絮叨叨,想倾诉,但效果不佳。
我总是后知后觉地停止倾诉,或者懊悔,暗下决心,然后再犯。我想被了解,也想了解别人,但后一句话是为了前一句话。
说到底,就是人本自私,思考总是建立在一种自我感觉和考虑的基础上。
我改变不了妈妈,但我想改变自己,我不想成为另外一个她,虽然我很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