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你的父母爱你吗?”
“当然爱!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
“你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他们对你的爱吗?”
“想不起来!”
“你爱他们吗?”
“不爱!”
这是一位老师和一个孩子的对话。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爱自己是一定的,可是并没有什么事给他带来这样的感受,所以他也爱不起来。
很多父母也会经常跟孩子说“我们都是为你好”,但孩子感觉到的却都是控制、圈套跟目的性,有时甚至是侮辱。有的孩子奋起反抗,跟父母展开夺权大战,由“被控制”变成“反控制”;有的孩子则逆来顺受,成为沉默的羔羊;也有一些孩子适应并学会了父母的模式,在与人相处时处处碰壁;还有一些孩子以极端的方式终结了与父母的关系。
儿子有一次我聊天,说起发烧这件事:学了生物才知道,人在发烧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加衣服。
我说:有时候确实不需要加衣服,体温很高时还得解开衣服散热。但如果感觉很冷就得加衣服了。
儿子说:感觉冷也不需要加衣服。冷并不是并不是因为你的体温降了,而是你的体温太高,跟外界环境的温差太大了。
我说:可是如果你冷得直哆嗦,只有加衣服才能缓解,你就得加衣服。你的感受很重要!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事实是事实,感受是感受。你跟孩子说“良药苦口”,可孩子就是不喝,所以儿童药基本都是水果味的。这种设计就是尊重了孩子的感受。
懂得了尊重孩子的感受,才能开出更合适的“药方”。
假如你是一个平时很努力的孩子,但语文考试考了75分,你希望家长或者老师怎么说?
A:虽然你很努力,但你只考了75分!
B:虽然你只考了75分,但我看到了你很努力!
你会喜欢哪一个?你的选择取决于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