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相信“眼见为实”,以为看得到的就是事情的全部,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如今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来自迈克尔-柯蒂斯导演的电影《卡萨布兰卡》里这句话被我们大家所熟知。
如果用萨提亚理论解读,总结起来是这样的:“站在你面前的这个人,当他和你交流的时候,他不仅仅是当下的他,还带着他的过去,他的父母、影响力大的重要他人和他读过的书及由此产生的认知。”
想要读懂一个人,就如同读一本厚重的无字之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好在我们还可以去试着读懂自己,这似乎比懂得别人容易一些,但也不那么容易。
如何读懂自己呢?可以运用萨提亚的冰山模型来进行自我觉察。去探索自己的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有什么样的期待?秉持着怎样的价值观?
萨提亚冰山模型分为七层,我们可从第一层开始,逐层去觉察和书写。
冰山的第一层:是我们的行为、语言,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故事。
记住:这一步尽可能详细、客观的描述事实。
冰山的第二层:是我们的姿态,和应对方式。即当事情发生时,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去面对和处理问题(指责、讨好、打岔、超理智、一致性沟通)。
我们可能在面对同类型的事情时,是相同的自动化反应,在这一步,我们不做过多的分析,只需去描述当时你选择了怎么应对这件事情。
冰山的第三层:是我们的感受及感受的决定。
当事情发生时,我们会有不同的情绪体验,喜悦、兴奋、着迷、愤怒、伤害、恐惧,还是悲伤?
我们感受的感受(感受的决定):我们对所产生的感受会进行一种解读,并在解读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感觉。
所以这里面有两层,比如当面对失败时,我们的感受本来是伤心,但感受的决定却有可能是生气,要仔细的区分这一个部分。
冰山的第四层:是我们的观点。你可能会想起一个小时候的故事,这个故事和当前的事情有些相似,你正是在这个故事里形成了现在认知、信念,以及对事情的预设。
我们有时候对一件事情的反应并不是来自事情本身,而是来自于过去的经验,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有利于你把过去和现在区分开来。
冰山的第五层:是我们的期待。期待来自不同的方面,包括我们对自己、对他人的期待,以及来自他人对我们的期待。
通过这一层,我们去看到这个期待来自哪里,是什么。明白了“是什么”,才能知道“怎么办”。
冰山的第六层:是我们的渴望,这个渴望是人类所共有的,即我们都希望被爱、被接纳、被认可,希望自己是可爱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在每一个事件里,我们的渴望不同,试着去找到当下的自己最渴望的那个部分,这样的“看到”对于自己来说是很滋养的,“看到即疗愈”。
冰山的第七层:是自我,自我是动态的,是生命力的体现。比如,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我很优秀,我是值得的等等。
当你可以看到当下那个“自我”是怎样的,就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在此层面上做出一些改变。
试着用这样的方式去进行自我觉察和自我疗愈,把你想到的都写下来,你会受益良多,尤其是当你意识到,你总是对同类事件做出相同的反应,但当下一次事情来临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时。
以上,便是用萨提亚冰山理论进行自我觉察,我已实践两年,亲测有效,你可以去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