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 ,一个时代的记忆

中国电影资料馆王家卫作品特展。女儿抢了两张《花样年华》的票,正好在端午节。

我记得当年的《花样年华》很是轰动,好像还得了个什么国际电影节(资料显示为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大奖,然后是剧中张曼玉曼妙的旗袍展示的讨论,以至于女儿这次跟我一提起这部电影,我的第一反映就是,可以去看看,至少会是个不错的旗袍秀场。

果然,电影一开始,张曼玉就一个镜头一身旗袍地换着,不同场合不同心境,旗袍的花式、颜色万花筒般地变换着。在这摇曳生姿的旗袍展里,铺陈的却是那个年代香港的市井民生和男主女主隐忍克制的情感,那种爱而不能触而不及的暧昧迷漫始终,让人欲罢不能。

影片讲述的是遥远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香港的故事。周先生和陈太太各自带着自己的太太和先生租住在隔壁,周先生的太太下班很晚,陈太太的先生经常外派不在家。起初,周先生和陈太太只是在上下班时,在逼仄的楼梯间擦肩而过时礼貌地招呼一下。但周先生的领带和陈太太的手包却让他们明白,周先生的太太和陈太太的丈夫两人早已苟合在一起了。周先生和陈太太在一步步的印证试探和接触中互生情愫,自己互相深陷情网。本以为会是一种对各自伴侣畅快淋漓的报复,但传统的禁锢却让他们发乎于情而又止于礼。明明已经深爱,却又畏惧于流言,一边身体拼命地远离,一边心却不自觉地靠近。他暗自询问:如果我有两张船票,你会跟我走吗?她心里追问:如果你有两张船票,你会带我走吗?但谁也没有勇气向对方说出来。最终,周先生独自去了新加坡。陈太太也追了去新加坡,却终没有相见。

影片的结尾,是周先生去了柬埔寨的吴哥窟,一个人默默地对着树洞倾诉着。直到多年以后,树洞都长出了草,岁月也悄悄地逝去了……

电影的风格很“王家卫”,暗沉,低调,却又无不隐藏着澎湃的激情;细致入微的细节描摹,充满着那个时代的烟火气却又给人以无限的思考空间。很喜欢王家卫的这种表达方式。影片中周先生和陈太太各自的另一半不光没有名字,甚至都不需要出镜(似乎全片只有周太太的一个背影入镜),只有声音入镜。我也注意到,最后的演职人员中“声音表演者”。时钟、红拖鞋、领带、小手包、保温桶,还有无人接听的电话、暴雨中的街角,无不是其重要的表达元素,一再在镜头中闪回,也一再唤起人们悠远的情怀。一些看似细碎的叙述,比如陈太太被突然而归的房东一家堵在了周先生家里的一幕,第二天偷偷溜回自己家,门口被房东佣人关切询问的细节,还有,暴雨中,周先生冒雨取回了伞,等在街角的陈太太却仍是因为“他们认识这是你的伞”而不敢、不能使用,是当时的烟火气,是那个年代和睦亲密的邻里关系的写照,也是没有隐私的众目睽睽之下的令人窒息的生活气息!

当时,对影片的结尾为什么要安排在柬埔寨的吴哥窟有些不理解,难道只是用吴哥窟不衰的悠久历史来映衬男主女主这段感情也只能尘封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网上的答案似乎与我的推测不谋而合。

吴哥窟作为一个历史遗迹,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与影片中探讨的主题—过去的回忆和情感的沉淀相得益彰。此外,吴哥窟的环境和氛围也为影片增添了一种神秘和梦幻的色彩,完美地与电影中关于回忆和秘密的叙事相匹配。

当然,王家卫自己的说明,好像是当时戴高乐出访柬埔寨,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结束,香港也受到巨大的冲去,也是香港一个时代的结束。王家卫把故事融入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表示有些事情,比如“爱情”结束了,但又有些事情开始了。过去的已经过去,男主女主的故事也注定被时代的洪流席卷而去。

是的,过去的时代结束了,过去的一切都过去了。但,《花样年华》为我们保留了一个时代的记忆,那个时代的人的爱情、生活日常、工作日常。……

网上更是把这部电影推上了华语爱情片的巅峰之高位,在我看来也并不为过。影片非常值得回味,许多的镜头都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两位主演每一个动作每个表情,甚至每一个造型是都是“戏”。哈哈,说一个囧事,到最后,电影结束了,我都不知道男主女主的姓名,只知道梁朝伟和张曼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