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最近的习惯,凌晨5点左右醒来,内心和家里都是很安静的,最适合阅读。我在书架上随意找,抽出一本《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其实在我家书架上差不多待了10年来吧,我却从来没有打开过。
我于是真的像书里面说的那样:戴上一个紫色手环,我用紫色发圈替代。然后,随时察觉自己是不是在抱怨了,如果抱怨了,把手环拿下来,移动到另外一只手。目标是:手环在一只手上持续维持21天。
第一天,我的手环不断在移动,有时是对家里的事情,有时是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有时是对孩子,有时是对家人。我不断在抱怨,若不是需要移动手环,也许我都无法知道我自己原来一直在用负面的语言,在责怪自己,责怪别人,责怪孩子,责怪世界,责怪过去…… 如果算上“腹语”,我估计我得一刻不停地移动手环了。
我老公想打扫一下空调滤网,又想出去办点小事。于是我自告奋勇帮他洗滤网,这一洗不要紧,我对装水的盆也很不满意,接着不满意所有的盆,然后是卫生间、马桶、架子、镜子,最后不满意门,因为“不抱怨”,要么接受现状,要么就行动起来,改变现状。于是我开始逐渐开始打扫起来,接着把孩子们画得乌七八糟的墙壁也刷起来,再接着把大门也洗了,然后把所有的门都洗起来。来到厨房,又发现其实橱柜也很脏,于是又继续洗起来。这一洗,直到晚上吃饭,我都还没有打扫完。
我甚至发现,原来我家里的门,其实不是现在这个颜色的,洗刷一下,其实可以很干净!天啊,之前我一直对自己家里有点脏、有点旧、有点小,有点不满,但是,其实我发现,洗刷一下,至少可以很干净。
我打扫了许多之前没有发现,或者没留意到的地方。比如洗手间水龙头,我一度认为这个地方经常被水冲洗,应该很干净,其实刷一刷以后,水龙头澄亮澄亮的。比如开关的缝隙,因为经常动手,我也一直觉得开关应该很干净,其实缝隙里面很脏,开关周围也因为脏手来回蹭,弄得很脏。我其实一直对这些地方视而不见。
老公说:你今天怎么了? 怎么“性情大变”。嗯?真的有这么大改变吗?还是我老公夸大其词?
第二天,我的手环继续移动,我发现我的语气里面、动作里面都是抱怨。
比如孩子们之间吵架,我会大喝一声:“妹妹!” 听起来,就两个字,还是孩子们的昵称,可是,语气里面却全都是责怪,潜台词在说:“妹妹,你怎么又不乖!怎么又是你吵架!怎么你们又开始闹了!妹妹,这一次是不是都是你的错?妹妹,妈妈为你们两个经常吵架打架,很不耐烦,你们不要烦我了!……”
比如孩子们不肯好好吃饭,妹妹在吃饭的过程中,又一次动来动去,把整个一碗饭都摔地上了。我把筷子往桌子上一拍,发出很脆的声音,往妹妹那里一瞪眼。我甚至还没开始说话,我看见妹妹就又低头,又拿眼睛瞄着我的样子,看起来很恐惧地在观察我的反应。我无意识地发脾气:“妹妹!你到底要不要吃饭?” 这句话里面,不但有批评,有抱怨,甚至还有威胁。
第三天,我继续发现自己,经常在抱怨。对某些人抱怨尤其多,对有些事情抱怨尤其多。我发现别人说话也经常都是抱怨,我很努力地克制着自己不去附和。
我带孩子去看医生,带着婆婆去。婆婆没带羊城通,我忍不住叹口气,嘴巴吞咽了一下口水,仿佛把一句抱怨咽下去。 婆婆不会收婴儿推车,我的腹语是:“带孩子四年多,这一台推车都用了两三年,还是不会收!” 烦躁得又别开头,又往下吞口水。这种事情太多了,我感觉自己完全处于无意识抱怨的状态,很多次,我都不知道应该要移动手环。
想发一条朋友圈,发现自己还是想抱怨,抱怨自己没看住儿子,让儿子踩到了蚊香。抱怨自己不注意和家人都轻敌,没及时处理儿子伤口引起感染,以至于半个月了儿子受苦,我们必须来回带儿子去这么远的医院求医,抱怨……于是,最后没发朋友圈。
在妈妈群里聊天,发现最能引起妈妈们共鸣的话题也还是抱怨,抱怨老人不帮忙带孩子,抱怨工作累,没有体谅自己。我差一点就想附和一下什么,忍着。努力选择正面的一点都词汇去回复。
我再回顾了一下我的公众号 “有娃以后”,其实很多文章的内容也大概都是抱怨。我再回顾了一下,估计我的七八本日记本,绝大部份内容也都是抱怨。我再回顾一下这一篇文章,我又在抱怨,抱怨我发现自己竟然那么多抱怨!
哇!如果真的做到不抱怨,我估计我几乎没什么话可以说了!嗯,好吧,也许我应该再继续淡定一点,允许这种状况发生,看看什么时候,我可以不移动手环长达21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