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实践94

2017营销最佳实践论之九十四:精研与达诂

1,创作造诣之高者,必其能以有形之文字描刻无形之情愫,情景相融,浓淡兼宜,无损无益,无过无不及;所谓“辞达”,且入于化工也。

2,欣赏亦以入化为极诣,就有形之文字演绎其无形之情愫,彼我互糅,悲喜与共,无差无失,相若而相通;所谓“以意逆志”,入而与之俱化也。则知创作与欣赏,固一以贯之耳。创作在能“刻画入微”,而欣赏在能“体贴入微”也。

3,元遗山《与张仲杰郎中论文》诗云:“文章出苦心,谁以苦心为?正有苦心人,举世几人知? ……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毫厘不相照,觌面楚与蜀,莫讶荆山前,时闻刖人哭。” 其实知解或否,亦何预于作者之事?指璞以为石,不治之亦不获和氏之璧耳。

4,陶渊明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中有句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一语,未宜误解。

5,冯钝吟《杂录》曰:“陶公读书,止观大意,不求甚解。所谓甚解者,如郑康成之《礼》、毛公之《诗》也。世人读书,正苦大意未通耳;乃云吾师渊明,不惟自误,更以误人。”

6,渊明妙造自然,故不穷难尽之理、不究训诂之极以自苦,于其所善,固已云“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矣。若一向走马看花,都不措意,尚能意有所会至于欣然忘食乎?

7,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曰:“温故而知新”,韦编三绝,尚欲假年以学《易》,知书之必精研而覃思然后有得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