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山,古称妇人岩,但九峰山却又非形似妇人,何哉?难不成九峰山与一个女人有联系吧?带着这种深深的疑惑,我历经几度查阅,便在发现之后斗胆猜测,九峰山或许与古代一个叫妇好的女人有关。而且,我这样的猜测如果成立,那么九峰山,应该可以叫妇好的九峰山。
姑篾国,与孤竹国有甥舅的亲缘关系
姑篾国,春秋时汤溪龙游一带被称为“越之西鄙姑蔑地”,《左传》一书即有记载。有学者考证,姑蔑最初是族名,是商代君王武丁妃子妇好的后裔,商被周灭亡后,姑蔑人辗转南迁,从山东来到今天的九峰山下,后人将族名指为地名。所以,老县汤溪,乃古国遗存,号称姑篾国,也作姑蔑国。从训诂学上讲,姑是语气词,篾才是一个地方的实质。“篾”就是竹子,故“蔑”乃篾之别字。公元前988年,江南最强盛的楚文王开始征讨徐国的徐偃王,徐偃王不忍因战争给百姓带来灾难和痛苦,采用了以退为进的办法,带上了数万百姓进行东迁,途经越地这块青山绿竹之地,许多人就在此定居下来,徐氏后裔在此建成了姑篾古国。后来的太末由此而出,所以《婺遗续识》也曾提道:“太末故城在九峰山麓,水源自山际流出,蜿蜒而下兰江,波纹如绮,则瀫水之滥觞于兹山也。”
孤竹国,诞生于夏,是冀东地区出现最早的国家,三千年前商代的北方大国———孤竹国。商朝初年(约公元前1600年),商封墨氏为孤竹君。孤竹国从立国到灭亡存在940多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孤竹国的建立,标志着冀东文化已高度发达。孤竹先民是礼仪、文明之邦,距今约3600余年。关于孤竹,古书上常常写作觚竹。《尔雅》中曾明确做过介绍:“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四荒,就是四方边远国家的意思。由此可见,觚竹做为北方边远国家的代称,应该是一个较大的古国。
这两个古国,从地理位置来看,一个北方,一个南方;从历史发展来看,一个夏商时期,一个春秋时代;从字面理解来看,却是挺有意思的,孤竹之“孤”,少也,寓意北方之国少竹,而姑篾之“篾”,则其意为竹。不过,单凭这些,这两个古国也不存在什么关系,但孤竹国有个公主就是这位妇好,而姑篾国则恰是妇好的后裔。
所以,知道了姑篾国何从而来的,妇好又是怎样的一个人,自然就明白了南方的姑篾国与北方的孤竹国是存在甥舅关系的。于是,生活在九峰山麓的这个古国里,妇好的后裔们从此就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了。
九峰山,古称“妇人岩”
九峰山,古称妇人岩,又称龙邱山,芙蓉山。
九峰山,称龙邱山,因为它是龙邱县的标杆。称芙蓉山,因为形象,据《今县释名》:“汉太末县地,有龙邱山,九石特秀林表,色丹白,远望尽如莲花,龙丘苌隐居于此,因以名山。”
那么,九峰山又缘何会古称“妇人岩”呢?
有人指出,把九峰山称之“妇人岩”,认为其实“妇人”之谓,在古代的语境中不过就是我们今天称呼女同志时张口就来、泛滥成灾的“美女”而已。但我在网上搜索,称“妇人岩”,除九峰山就鲜有发现,而称之曰“美人山”或“美人岩”、“美女峰”或“美女山”的,则层出不穷。距九峰山仅十几里之遥的莘畈水库边上就有一座“美女山”,它与对面的“照镜山”一起,此景被当地人称之为“美女照镜”。
如果“妇人”,比之“美人”、“美女”的称谓古老,那么我认为,九峰山一带的连绵群山,既然同为大自然的造化,那何独九峰山称之“妇人岩”?因为,我孤陋寡闻,不能小心求证,于是,我只好大脑发热去大胆猜测:是否因为姑篾国建都在九峰山下,而姑篾国是妇好的后裔,人们为了纪念妇好,而称之“妇人岩”?那么,妇好又是何许人也?妇好?,好姓(即子姓,中国古姓多从女,为母系氏族余留),先秦时期我国女性的姓多写在后(如太姒、文姜、息妫、孟嬴),故称妇好,商朝君主武丁的妻子,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因此武丁十分喜欢她,她去世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
不过,九峰山世称“妇人岩”,已成不解之谜,我们也只能从这些蛛丝马迹中猜测而已。
隐居九峰山的徐伯珍,妇好是他崇拜的偶像
徐伯珍移居九峰山后,据《南史》卷七十六记载:“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苌隐处也。山多龙须柽柏,望之五采,世呼为妇人岩。二年,伯珍移居之,阶户之间,木生皆连理。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馆东石壁,夜忽有赤光洞照,俄尔而灭。白雀一双栖其户牖,论者以为隐德之感焉。刺史豫章王辟议曹从事,不就。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业生凡千余人。”另据《浙江通志》卷四十七记载:“金华先民传伯珍金华人,其地今隶汤溪宅南,去九峯山数里,伯珍移居之,庭除木生连理,一双白鹤巢于戸牖(成化《汤溪县志》:在县西五里,地名界牌)。”
细读这些文字,我们产生了三点疑惑:
一是徐伯珍移居九峰山后,为什么“阶户之间,木生皆连理”?须知,徐伯珍早年丧妻后就没有再娶了,何需再去“生连理”?但此料想却与另一个人有所关联。传说孤竹国英气逼人的公主妇好举行了一场比赛招亲,到了第三关,妇好用自创的手语连出三个难题。当妇好娇羞地用手语道“天暧花开艳”,武丁手语回“我是护花人”;妇好又出手语表意“天飞比翼鸟”,武丁则大胆而深情地手语相回“地结连理枝”;最后妇好再出奇妙手语“因荷而得藕?”武丁不加思索手语相答:“有杏不需梅!”……两人一问一答,陈情表意,道是无情胜有情。
我猜想,博学如徐伯珍者,正是想通过“阶户之间,木生皆连理”来表达双关的语意,一则是表达对传说中的先人妇好与武丁感情至深的敬意,二则是隐含着姑篾国与孤竹国之间如同连理般的甥舅亲缘关系。
二是徐伯珍移居九峰山后,又为什么要在“门前生梓树”,而且“一年便合抱”?
据《诗·小雅·小牟》记载:“淮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意思是见了桑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所以起恭敬之心,后世即以桑梓作为家乡的代称。
而其实徐伯珍就是太末本地人,其家就住在太末界牌(今汤溪镇东祝村),与九峰山仅隔十里之遥,这似乎就没必要在隐居地九峰山栽梓树了。况且“一年便合抱”,梓树尽管长得快,若非用心用情,何以致之哉?
所以,我又在猜想,因为妇好追谥为“辛”,商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后母辛”。而徐伯珍精心栽培梓树,以表达妇好的后裔姑篾国的人们对故国父母的思念,同时,用栽“梓树”来纪念“母辛”,字形暗合,恰与孤竹国和姑篾国之间存在字义相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或许正是这位饱学之士的匠心所在吧。
三是徐伯珍隐居九峰山在其戸牖上的白雀或白鹤,与妇好墓中出土的鸮尊有何关联?
徐伯珍隐居九峰山,是“白雀一双栖其户牖”,还是“一双白鹤巢于戸牖”?如果两种志书互有出入,说不定或许均为记载有误,会不会其实就是一双猫头鹰?因为妇好墓中出土的鸮尊,就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鸟形酒尊。鸮,俗称“猫头鹰”。它宽喙高冠,圆眼竖耳,头部略扬,挺胸直立,双翅敛羽,英姿飒爽,雄壮威武。而徐伯珍虽隐德不仕,但却以此表达自己对这位先人的崇拜之情。何以见得?我们从徐伯珍“讲学九峰,授徒千余”的作为,来加以诠释也是合情合理的。
当然,猜测至此,面对巍巍九峰山,我就觉得自己如同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或过于天真,或实为牵强……但倘若果真如此,那可以说,这就是妇好的九峰山!
九峰山,妇好的九峰山,实在是谜一般的九峰山!
(摘自2016年8月26日《今日婺城》,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