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是有生命的,就象一个人一样,最重要的是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今天给大家介绍圳口村。
圳(读音Zhen,去声,与深圳的圳同一个字),圳意指水渠、水沟,圳口即为水渠、水沟的入口。
在这里,圳特指感德堰。根据县志记载“仙居古堰首推感德堰。相传堰成后滴水不进,有堰公者,置生死于度外,亲下暗涵查勘究竟,溪水骤至,退避不及,殁于涵中,后人立庙纪念,尊称为堰公大王。”
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从大禹治水以来的上千年,人改造自然的一项主要活动就是挖沟渠治水利,灌溉土地,以期丰收。
民俗有云“一蓬夏雨白洋洋,一个日头变晒场”,韦羌溪水资源丰富,山涧支流汇入此,上流集雨面积240平方公里,水势之大是永安溪支流之冠,有时位于下游的圳口并无下雨,但上游山区雨水汇入此,会突然出现溪水暴涨的现象。
感德堰建于南宋绍熙初年(1190年),至今800多年历史,古堰在农业生产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水资源的分配,民间曾有“看死圳口,放死鱼山头,走死白塔,坐死吕桥头”就是指上下游相临村的关系。历史上村村为抢水分水械斗至死屡屡发生,以至于县令要专门立下分水碑作为分水的法律文书。
建国后圳口堰水不再是谁占有资源,凡是可以利用的皆可引用,国家在原有基础上兴修水利,感德堰干渠4000米,可灌溉21个村7000余亩土地,为全县之最。
到圳口来的人都要惊叹堰水之清彻见底,又称江南的"马尔代夫"(未完待续)
后记,今日隐忍痛心,无法多书写,待日后有圆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