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童趣抓爬蚱
岁月的流逝,好奇心渐渐地淡薄了许多。我常常在无味的日子里,忆起儿时夏夜抓爬蚱的童趣来。
孩提时,我颇淘气,整天手握那架精心自制的弹弓,在鸟屁股后转悠。那时我练得一手好“枪法”,那个准劲甭提了,只要发现目标,手起鸟落,百发百中。但最有趣的还是要数抓爬蚱了。爬蚱是老家人对未脱壳的蝉的叫法,爬蚱也叫知了猴。
每到夏日的夜晚,天气特别的闷热,闷热的使人难以入眠。老人们总是坐在村口,坐在那棵老槐树下,乘凉聊天下棋。我和小伙伴最得意的就是抓爬蚱。我们多是手提一盏纸糊的灯笼,再点燃一支小红蜡烛,三一伙五一群,在村南那片柳树行里转来转去,寻觅爬蚱的踪迹。
抓爬蚱,尤其是在杨柳树下居多,它们的父母多在这种又软又脆的树枝上产卵,然后,卵被电闪雷鸣,刮风下雨,震落冲到到树下的泥土里。它们幼虫时吸食树根的养分;成虫时刺吸植物的汁和露水。这就是人们常见的知了,学名为蝉。当然,知了会飞得很快很高,比起爬蚱要难抓得多。
抓爬蚱收获最多的时节,是在夏季雨后的傍晚,雨过天晴,大地刚被雨水湿润,松软的泥土更便于爬蚱往外拱。爬蚱很机灵,白天它们慢慢地从地下挖开地面,露出一小孔,按兵不动,待天渐渐地黑了下来,夜深人静十分,他们瞅准时机便偷偷地钻了出地面。
人们掌握了爬蚱的习性,往往在这段时间抓爬蚱。在一个傍晚,我冒着霏霏细雨抓爬蚱,雨落在脸上像蚕丝一样柔和,凉沁沁的,给人一种神爽舒适之感,雨中抓爬蚱别有一番情趣。
抓爬蚱不仅有趣,但也是一件耐心细致的事情,若粗枝大叶,漫不经心是一无所获的。先是判断准树木,尤其是老树下甚多,然后仔细绕着树干和树下寻觅。若发现地面上有小指甲盖大小的洞,就要敏捷地蹲下,悄悄地用手挑开洞口,便迅速可得。
有些爬蚱颇狡猾,当你刚挑破洞口,它便立刻缩了回去,咋也弄不出来。这可难不倒我们小伙伴,我们使出绝招,就是往洞里灌水,一会功夫,爬蚱被水呛的就会乖乖地自己爬出来。有时也是徒劳的,一则地面的小洞是假的,是其他虫子的洞穴;二则是爬蚱已经爬出窝,留下一个空洞。如有运气的话,在树干上便可顺手拈来。
抓爬蚱是有趣的,吃爬蚱再有趣不过了,这也算是美味佳肴了。小时候,常常把抓到的爬蚱拿到母亲面前,吵闹着让母亲给做着吃。母亲先是淘一碗凉水,再放一撮盐,然后把抓来的爬蚱浸在水里,用盘扣好,以免逃跑。
翌日清晨,待爬蚱肚子里的泥水吐尽了,母亲再用清水淘两遍,晾干片刻,然后锅中倒入菜籽油炸。炸得焦黄焦黄的,出锅时撒上一撮盐,吃上一口,满嘴留香,别有风味。
美餐之后,我用手抹抹小嘴朝着母亲傻笑。这时,母亲总是指着我的鼻子骂道:“你这个小馋猫,害了多少小生命”,我知道母亲又要讲那套:“什么爬蚱出土要八年时间”,是很长时间,这和我有啥关系,我小声地嘟囔着。“这八年时间,知了产下比小米粒还小的卵、到幼虫、知了……”我没等母亲唠叨完,一溜烟地跑出门外,又去抓爬蚱了。
岁月匆匆,抓爬蚱的乐趣渐渐地少了许多,这些小精灵便一个个地逃了活命,一个个地变成了知了。它们整天爬在高高的树梢上,目中无人地鸣叫:“知(道)了,知(道)了”。好像它们满腹经伦似的,其实腹中无物,什么也不“知了”。
每当听到知了的鸣叫声,我便会忆起童年抓爬蚱趣事来,忆起那段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同时,觉得儿时荒废了不少学业,自己也像知了一般,很是无知,“知了,知了”的太少了!
河北省鸡泽县委宣传部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