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一场阅读之旅。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心理抚养》这本好书。这本书是由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李玫瑾老师继《幽微的人性》之后的重磅新作,用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恩母亲。今天分享的内容是这本书的序言及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摘要。
在本书的序言中提到,一个人是否犯罪,往往是与他出生后的家庭养育密切相关。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生养孩子都是一个漫长的辛苦历程,稍有不慎,不仅父母以往的心血有去无回,还会让整个家庭的未来都陷入痛苦之中。
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情感和性格是决定一个人有没有“人味”的关键。家庭中若有多个孩子的父母在对待不同的孩子时要注意不能用同一个模子去套,对待不同的孩子的教养方式要有所不同。
一个出现了行为偏差的人,一定是跟他以往的一些经历息息相关的,因为人的心理发展是有逻辑的。人,其实也是“养育+教育”的产物,因此,家庭养育中的心理抚养的好坏可以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发展。
在本书的第一章的第一节中讲到没有时间思维的人容易迷失人生。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得到了什么,占有了多少房产或者是财富,而是经历了多少站点,走了有多远。而人在世间走得越久越远,看到的风景自然就越多。
在这个章节分享的案例中,李玫瑾教授与周全在沟通的时候提到,人要想考虑问题周全,就要拥有两种思维,一种是空间思维,一种是时间思维。很多犯错误的人都有小聪明,但小聪明只是对事而言的,具有短视性,而大智慧是对人生而言的,如果想问题的时候不仅仅是停留在眼前的事情上,而是以整个人生的长度来衡量利弊,这种思维方式下犯错误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少。
一个人在做人生的各种选择时,不能只顾眼前的感受,要有“明天”的概念,要想一辈子的事情。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常常会面临着权衡利弊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有时间思维,能够超越眼前的局限。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往往都只是生活的表象。太追逐生活的表象,我们就很容易迷失自我,很多人走上犯罪的道路,都是对人生的一种迷失。
贫穷并不是犯罪的理由,这个社会是有规则可循的,如果每个人都无法无天地行事,终将自食其果。出门前先看一下啊目的地离我们有多远,明确自己的路应该怎么走,人生也是如此。
----以上内容摘录于《心理抚养》一书
【作者简介】一线班主任,研究生毕业的她是一位教坛新秀和青年教师能力大赛获得者。她热爱生活、热爱工作且追寻文字世界里的世外桃源,期待能在公众号这片广阔的天地里能与大家相遇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