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好多年前,中小学普遍使用的“志鸿优化”教案就是按三维目标分条书写的方式。现在这种方式少了,但是还有一些把教学目标的“精准化”理解成面面俱到,忽视了聚焦核心知识的问题。下面一段文字引自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
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分条陈述教学目标的书写格式,曾被相关教育部门规定为课改教案的标准模式,要求教师们照此撰写,以致这样的“教学目标”大行其道。时至今日,不少教师仍是这样机械地、一一对应地照搬三个维度来陈述课时教学目标,致使教学目标宽泛而不集中。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教师将上位的课程目标混同于下位的课时目标。崔允漷教授曾撰文说:“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教学目标即使是教学目标,也有不同的层级:由学年、学期目标到单元、主题目标,再到课时目标。由于上位目标决定下位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清楚它的上位目标是什么,才能把握住下位目标的基本定位。”的确,教师要研究课时目标与上位目标的关系,要把握教学目标的适切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只是思考教学目标的一条重要原则,教师应处理好三个维度的关系,明确目标的重点,将三个维度融合在课时目标中,而不是机械地分列。这样,目标才不至于宽泛而不集中。二是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够深入,无法准确把握“这一篇”的重点,贪多求全,结果丢城失地。《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最为精华的部分就在第八段对鼎湖山泉声的描写,作者怎么写是学习重点。作者为了写好泉声,前面用了七个自然段的篇幅来铺垫,为什么?不这样写行吗?这些才是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最该引导学生学习的地方。因此,可以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学习描写听觉形象。
2.学会写作的铺垫(蓄势),体会作者如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无论是教学的目标还是教学的内容都必须聚焦学科的核心,进行精准的教学、简约的教学,从而实现有深度的学习。从知识角度讲,教师必须对学科知识进行量的压缩和质的精选,必须将那些最有价值的内容精选出来。但是,教材中最有价值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品质与深度。按照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看法,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将学科中最广泛、最强有力的适应性观念教给学生。这些观念“可以把现行的极其丰富的学科内容精简为一组简单的命题,成为更经济、更富活力的东西”。按照我们的理解,学科中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所谓的核心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