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6岁便跟随父亲,进行了人生的第一场巡回演出,在随后的十年间,每年到各地进行旅行演出。虽然只有35年的生命,却给世人留下了600多首作品,不仅数量多,且范围涉及之广。
而德摩西尼天生口吃,发音含糊不清。为了改变这个缺陷,他每天口含石子,站在大海边大声朗诵,最终成为了古希腊著名的演讲家。
我们大多数人处在莫扎特和德摩西尼这两者之间,既没有先天优势,也没有后天缺陷。得不到上天的眷顾,那我们能不能通过后天的努力来达到大师级别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中的观点 :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即使没有莫扎特那样的天赋,但只要找对方向,在某个领域里进行正确的练习,我们依然能够与大师接近甚至相同的水平。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和罗伯特·普尔博士。多年以前,他们两人就开始研究杰出人物和“刻意练习”这个主题,书中大多数观点都是两人相互磨合而成,分不清彼此。直到成年以后,艾利克森博士依然在研究杰出人物,所以这本书里讲述的故事,大多都是他一个人的。艾利克森博士专注于研究体育、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如何获得杰出表现,因而成为了“刻意练习”法则研创者。
为什么要刻意练习?
回顾人类文明,看到造纸术、印刷术、电灯、飞机、蒸汽机、火车等等这些发明时,我们不得不惊叹祖先们的创造力。但我们依然发现,在这里面大多数靠的是祖先们执着追求与不懈努力,却没有多少所谓的天赋。
天赋只是上天偶尔施与的馈赠。在大多数时候,成果更需要我们在认定某一领域,并进行专业训练后,加上持之以恒的练习,才能取得成就。
什么是刻意练习?
艾利克森博士提到所谓的刻意练习,就是进行有目的的练习。这样的练习具有四个特点:
1.具有明确的特定目标:比如在高考填志愿时,如果有人想要成为医生,那么他肯定会填医学院;如果有人想要成为教师,那么他肯定会填师范类学校;如果有人想要成为画家,那么他肯定会填艺术类学校.....这就是所谓的目标,没有目标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
2.专注:假设学校里进行了一场期末考试,A同学考了100分,B同学考了60分。但老师一定会这样评判,A同学为优生,B为合格。同样的老师和复习资料,两人智商还差不多,这就是每个人投入的专注程度不一样。
3.包含反馈:B与A的分数差距如此之大,有时候不是不够努力,而是在于没有得到有效的反馈。A和B在同一张试卷中,同一题目上出错,老师讲解之后。A做了出错的认真分析,而B却没有任何反应。等到下一次考试时,A顺利过关,B继续踩雷区,B的分数肯定不会提升。而老师呢,还是会根据考试成绩来评定优劣。
4.走出舒适区:井底之蛙看到的永远只有井口大小的天空,这是因为它不愿意跳出来。而在龟兔赛跑中,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能赢的是兔子,最后偏偏是小乌龟赢了。最后的本质差别在于,兔子还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小乌龟敢于走出它的舒适圈。B如果想要达到与A相同的水平,首先他就要跳出以前的圈子,这个圈子有可能不是别人给他的,而是他自己设下的。人最可怕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艾利克森博士更强调,刻意练习与一般练习的区别十分关键:首先,需要一个已经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或领域;其次,需要一位能够布置作业的导师。
假如B现在想要提高成绩,那么对于他自己而言,肯定有优劣之分。不管他想提高哪一门的成绩,最好的办法就是请家教。那老师肯定会根据他的实际情况,来安排作业,只要B按照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成绩肯定会提高的。
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
在工作中你也许想成为写作达人、销售冠军、编程高手、设计师;在生活中你也许想会打球、开车、弹琴、烹饪。只要你认定目标后,就开始行动起来。首先学习一定程度的知识,然后进行正确的练习。知识不等于技能。就像写作一样,别人写的文章,你看了以后都能理解,那叫知识;但你能不能写出来,写得有水平,这就叫技能。知识与技能都具备之后,才叫能力。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都是小人物,没有改变世界的能力,也没有成为上天的幸运儿。但我们可以试着努力,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点点阳光和色彩。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赛跑,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能够到达终点的都属于胜利者。在这条道路上,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奔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