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身体的意愿,怎样去感受真实的需求
❤
之前看过一个说法大概是说最舒服的状态是饥来则食,困来即眠。舒国治在《理想的下午》中也提到“赖床”的意义。针对现在很多人因为快节奏生活而不能满足舒适的生活状态来说的,而相对于这种状态,我觉得另一头是人们也经常在并不那么需要时给自己“填塞”、“犒劳”一些东西。
白岩松说现在人们很少感受到饿,一直都处在一个饱的状态,体会不到身体真正需求时是什么样的。真正吃饭前半个小时感到饿才是正常的状态,而实际上人们经常是暗示自己饿了然后就去吃饭。
这可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我们在喧嚣浮华的尘世下变得脆弱,变得依赖了,或者可以说是一种矫情。
❤
以前有句广告词叫“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感动”。好像我们总在需要等待着被感动一样。我们看电影希望最后被感动,我们遇到困难时希望得到帮助被感动,我们看到成功人士希望被感动……我们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脆弱了?什么时候如此精神匮乏、价值匮乏到需要等着被感动了?这样的人常常把自己的价值体系建立在别人身上,希望通过共识的方式确立自己的存在与立场。好像我们现在的潮流也是这样,创造一种东西希望去感动大家,希望产生大的反响,而这种东西是否真正被文明所需要,我们则是被当下人们的呼声模糊了评判水平。
❤
之前参加过《百年孤独》的一个线上共读活动,要求每个人每天都要有产出。因为此前大部分人是没有读过的,对这本书基本没有自己的认识体系。领读者一开始就说要好好体味这里面的孤独,看看这个家族孤独在哪里,为什么孤独。开始前几天,大家都十分注重把握细节,仔细抠人物的性格描写去剖析他是孤独的。这样下来几天,有一些人就开始说不是很能理解他们的孤独,这时候领读者又开始提示了:来源于爱的缺失。接下来,很多人开始分析人物时又往爱的缺失上面套。我看到了有很多贴标签的现象,有点捕风捉影,特别体现在急于分享,越往后看越觉得好多话都写得好有道理,接连着分享很多,最后结论就是——这本书写得太好了,大家都去读吧。
这可能也是“共读”的弊端,也是知识付费时代的带来的利益化阅读方向。有的时候读者是弱势的,尤其在当今网络知识覆盖面很广的情况下,很多读者的价值体系来源于碎片化的引领,思考是一个被动的状态。包括自发的分享,因为现在的分享太方便了,转发只要动一动手指,有时候不仅体现我们审视信息的能力的降低,也体现我们浮躁的一面,可能让别人看到“我看到了一个有价值的东西”的重要性要超过“它给我带来的感悟”。感悟就在“转发”一瞬间自认为已经内化了。
我个人还是认为阅读是一个私人化的过程,要有自己的认识体系,深有感悟的地方可以记录下来,特别想表达看法的地方做旁批,整本书读完后可以一起探讨形成思维的碰撞。
❤
我们抓住碎片时间玩手机,在课堂上,有时不是因为手机太好玩了而要去玩,而是已经是定型思维了,上课是不好玩的,手机划来划去是一定能提供给我们某些轻松娱乐的方式让我们乐于去接受的。这就是很普遍的“手机依赖症”,有的老师也承认自己也有这种习惯,开会的时候也会过一会就去摁亮手机看一下,好像是看时间,好像也是怕错过了什么信息,还有就是突然想起来什么需要去看看,总有无竭尽的突然想起要去看的东西。
其实,你可以尝试去控制一个月的手机,比如去教室去图书馆不带手机,静心阅读静心思考,长时间下来你会收获很多新鲜的收获,会触摸到一个新的境味。为什么不去试试呢,在你疲劳的时候,窗外的青瘦枝影划过,单车的轮子奏出遥想,树叶间的吟唱动人心扉……这个时候你还会写出一首诗来,而夏日也不太热,天气也不太闷。
我的老师说她在读博士的时候,很佩服她的老师们,有的都60多岁了,一站就是一上午,学生都是奋笔疾书,虽然有录音笔,生怕遗漏了什么重要的信息,对知识有一种很强烈的渴求,可能对老师魅力的崇敬已经超过了对课程的喜爱了。这样,哪有时间去玩手机呢。如果有一天我们很多人都能从“阅读”实现“悦读”,我们对书上的内容和书本魅力的渴求像依赖手机这种程度,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我们有了某种信仰呢?
诚实的生活方式按照自己的身体意愿行事,饿的时候才吃饭,爱的时候不必撒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