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盯着标准答案啦!这样思考,学习力蹭蹭涨

临近考试,餐桌上爸爸交代:考试的时候认真审题,别像上次那样…

话还没讲完,二年级的女儿气鼓鼓地回怼:C怎么就不对了?为什么是D?


二年级语文测试卷

我说,C组西瓜是水果,其它是蔬菜,它们不是同一类;

女儿继续反驳:西瓜皮不是也可以炒着吃吗?(家里经常炒)D组只有荷花长在水里,其它都长在岸上,哪里不对?

我哑口无言,只能安慰她,不是她的错,是我不该拿西瓜皮当菜,同时题目也不够严谨,参考就好。

之后在一次《教出会思考的孩子》的分享中,也提到了这件事,有小伙伴认为“应该教会孩子识别标准答案,因为不这么做,小则考试丢分,大则失去发展机会。”

他说的有理,但我还是选择维护孩子的非标准答案的思考。

最近读《反向学习-学习力的五项修炼》,书里指出学习力的五项修炼之一,就是“参考答案思维方式”,我不禁会心一笑。


作者:刘澜

本书作者刘澜,领导力与学习力专家,哈佛商学院领导力论坛唯一邀请过的中国学者。曾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第一位全职教学教授,曾任长江商学院案例中心副主任、世界经理人杂志总编辑,曾为华为、新东方、小米、唯品会等多家知名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其原创的领导力与学习力课程深受好评。

本书提到的五项修炼,分别是“反向学习-去除错误的、过时的旧知识”、“参考答案思维方式-学习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参考答案”、“聚焦-知识并非多多益善”、“模式化学习-新手只看到碎片,专家看到模式”、“深层迁移-举一反三,提炼出模式并在新情境中运用”。

“反向学习”的核心,是“反”成长过程中的积累下来的4个坏习惯:标准答案思维(训练参考答案思维),弥补短板全面发展(学会聚焦),碎片化学习(进行模式化学习),学用脱节(举一反三、深层迁移)。

或许你会疑惑:针对成年人学习的《反向学习》,跟小学生的考试有什么关系?

这是一个好问题。 作者在书里提到:


全世界的学校教育都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知识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

2:学校教会我们一些错误的学习习惯,比如态度、价值观(配合、不批判)。


成年人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带来的这些影响都是隐性的,不加注意,根本意识不到。回到开头的“荷花”案例,孩子们的好奇心、想象力、思考力,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标准答案”思维下,被扼杀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追求“标准答案”的思考方式,时刻阻碍我们对新知的开放与兼容。

什么是“参考答案思维”?拥有这种思维的人,具有哪些特征?


大多数成年人都多多少少被标准答案思维方式所困。我们迷信书本、专家、大师,期待他们提供标准答案。而具有参考答案思维方式的人则是这样的:

·认为重要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参考答案

·专家和权威所掌握的也只是参考答案

·需要学习其他人的参考答案,尤其是那些精彩的参考答案

·需要在学习其他参考答案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答案

·自己的答案也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可以修正且需要修正的参考答案


这段文字描述了“参考答案思维”的行为特征:

一:修正意识(没有标准答案),专家的意见也一样,仅供参考

二:开放态度(积极主动“参考”他人的意见)

三:主动构建(不全信他人观点,创造新内容)

四:持续优化(反复迭代升级)

这四个特征,可以当成行动指南,但具体落地操作,还需要拆解。前两个都是认知和心态的问题,时常刻意提醒自己就好;我们来看看后面两个怎么做,先看“主动构建”。

构建有别于一般性的“输出”,属于一种主动学习后的创造性结果-即原学习资料中没有,经过你的反思、联想、应用后,产生了与原材料不一样的、更适合自己的内容。想得到这样的果,要种什么样的因?可以参考下面两个策略:

1:互动学习

互动,不仅仅指跟人的互动,也指“观点”的互动。将你的观点与他人观点互动、与书中观点互动;或者将自己不同时期的观点进行碰撞、对比;在这些碰撞中,得到新的启发;

2:以教促学

教也会层次,原封不动将书中知识讲给别人听或写文章分享,属于低层次的教;用自己的理解重新表述,举出更贴近对方实际情况的例子,这个过程显现出一定的建构能力,属于较高层次的教;最高层次的教,是把自己所教的内容当作“参考答案”,激发促进学习者产生新的参考答案,并将两种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互动;(也是互动学习的表现)

学的效果如何,取决于你在哪个层次教;教的如何,又取决于在哪个层次用。这怎么理解?


在《论语》中,孔子说了这么一句话:"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是说,一张桌子有四个角,我教给你一个角的道理,你自己要能够推断出另外三个角的道理来。这是举一反三这个成语的出处。举一反三就是迁移。另外还有个成语叫学以致用,说的其实也是迁移。学以致用就是你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用到自己的实际情境之中。你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不是为你量身定做的,而是从别的情境中概括出来的知识,现在要用到你自己身上,用到你自己的情境中,这不就是迁移吗?之前我强调过学习有两个部分:学和习。学而时习之,就是学以致用,就是迁移。举一反三和学以致用,是很重要的两件事,其背后其实是同一个学习过程,就是迁移。


举一反三,是联想创造,学以致用,是实践,虽然作者说同一个学习过程,但这个过程也分层次。举个例子:(片段内容来自《非暴力沟通》珍藏版P32)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例如,它会说"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是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当不同水平的学习者,读到这个关于“区分观察与评论”的片段,可能会产生几种不同的理解和应用:

1:明白观察是基于看见的事实,评价源于主观的判断;并想象下次跟孩子、家人沟通时,要说“观察”,不随意评论(写便签提醒自己);

2:不仅家庭关系,在任何场合都要避免“评论”和随意发表主观意见;

3:对别人的“评论”产生好奇,想探索对方“评论”背后的故事,增进了解;

4:思考客观与主观的不同视角会产生怎样差异的结果?如何提升自己的客观思考力?

以上4种“学以致用”,对应不同的“迁移”层次:

近(表层)迁移:在同一情境应用/同一类情境应用;

远(深层)迁移:去情境化,思考本质,在更大范围应用

如果你习惯于远迁移,就是在拓宽认知边界,构建“知识体系”。怎样才能炼就“远迁移”的能力?作者给出了一个四问句口诀:


这四个问题是深层迁移的完整口诀,是对"我可以怎么用"的具体展开,是能够提升你的"信息﹣行动比"而且让你从信息到行动的转化更加有效的重要工具。四问学习法中从"学"到"习"的四个步骤,其实就是学习的本质。把四问学习法作为动词真正用起来,在读书、听课、跟人对话的时候,经常问自己这四个问题:

我听到什么?我想到什么?我变成什么?我用到哪里?


我听(读)到什么:类似拆书帮RIA便签中的I便签,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

我想到什么:将新知与脑袋里的旧知相关联;

我变成什么: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理解,进行调整应用;可以是细微的调整,也可以是全新的创造;

我用到哪里:明确应用情境和范围;如果这一步的结果不满意,可以回到第一步(我听到什么)重新开始。

深层迁移能力是上文中提到的“主动构建”的高层次结果,它不是一促而就,别着急,带着这个意识进行刻意训练,假以时日,相信成长便会是惊人的。

除了以上内容,书中依据成人学习的4个坏习惯,提出了许多的应对策略,由于篇幅限制,无法一一详尽,如果你感兴趣,不妨自己读一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