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父母不想把最好的爱给孩子。但有时候却并不知道,有些自认为爱孩子的方式,对孩子一点益处都没有。
一、对自由的误解
受现代教育思想影响,一些父母认为给孩子自由,对孩子有好处。这些父母往往觉得孩子不需要管理,会自己慢慢长大;而另外一些父母,则认为跟孩子做最好的朋友比管教更重要。
但你会发现,很多父母因为没有一个好的自由观,往往给孩子的自由没有任何边界,导致孩子过份自由,以至于孩子的教养出现问题,导致行为问题。这时,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深刻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
一说起自由,你首先想到什么?
对于成年人来说,自由可能意味着,如果有足够的钱,就不用上班了,想去哪里旅游就去哪里旅游。
对于孩子来说,自由可能意味着,我想看多久的电视就看多久,想吃多少零食就吃多少。
这些所谓的自由,通常是自己生活中缺失的,一旦有了机会,想拼命弥补的。这其实是内心的欲望,而不是身心的需求。。
身心的需求一旦被满足后,就不再需要了。而欲望则是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只会让人不断索取。
我们的前辈们从小受过他律的管束比较多,所以传统教育中,很少有人花心力去培养孩子的自律,甚至很多人不相信自律是可以培养起来。
但如果人长期在他律的约束下生活,对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目标,自己的思想没有任何掌控感,自律性是没有办法得到生长的。而且人越是被强烈的管束,对自由的欲望就会越加强烈。
一旦了有了自由,就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或者开始胡闹。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矛盾心理,给孩子自由吧,又担心孩子放任不羁,变得蛮横霸道,无法更好的融入集体,适应社会;给孩子制定一些原则和规则吧,又担心对孩子有约束,限制孩子的发展空间。
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困惑,什么才是正确的自由观呢?
1、心灵的自由
父母最应该给孩子的,就是心灵的自由。这个自由怎么给?首先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赏识他是本来的样子、认可他与众不同的天性。
因为孩子会从权威人物对自己的评价中,定义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如果父母、老师都认可孩子、赏识孩子,那孩子一定是自信的、勇敢的,心灵也是自由的。这样的孩子,有走到哪里都充满了阳光。
如果父母蔑视孩子,瞧不起孩子,经常对孩子进行负面评价,比如没出息,真没用……,这些评价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怕事,不勇敢,缺少勇气,甚至阴暗。这样的孩子,就像一只被别人拽着线的风筝,失去了心灵的自由。
2、身体的自由
如果父母或者老师始终用严厉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过度的约束,不但会导致孩子长期压抑情绪,不快乐,而且一旦监管消失,孩子对自由的欲望特别强烈。导致他们会无视规则,挑战极限。而当自己的行为受到他人的负面评价后,又开始蔑视自己的自尊,导致破罐子破摔。
最好的方法,是通过一些方式,训练孩子的高级精神享受。提升孩子们对身心需求的品味。比如让孩子们一起合唱或者下下棋……,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来他们身心需求的满足。
3、放纵的自由
如果父母不给孩子制定任何规则,孩子在缺少纪律、缺少规则的前提下,会变得暴躁、焦虑。
如果有一定的规则约束,孩子就会产生比较,进而产生安全感。
孩子需要家长正确的引领,没有了家长的引领,孩子会失去方向。
4、自由的边界
接受过现代教育理念的人,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群放养在山上的小猪,主人A,为了不让小猪们乱跑,在四周安装了电栅栏。每次小猪想越过栅栏,就会被电击,然后退回到栅栏里面活动。
主人B呢,也同样给小猪们围了电栅栏。但每次小猪被电击后,B就开始心软,心疼小猪被电击。于是就断电几天。如果小猪实在乱跑,再通上电。
40天过去后,当小猪的电栅栏被拆除以后,A组的小猪依然坚定的在栅栏范围内活动,且生活的非常愉快。而B组的小猪则时而会会跑到栅栏外活动,时而回到栅栏内,常常显得无精打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给孩子的自由一定要有边界。
这个边界就是把孩子的自然节律转化会将来步入群体,步入社会的生存节律。
这个节律包括最基本的起床、吃饭、睡觉、自由工作、组织活动、群众活动等。
二、如何建立原则?
想让孩子遵守原则,父母就要花心力培养孩子遵守原则的人格特质,让它成为孩子性格的一部分。
无论在家里还是学校,为孩子建立原则一定要严格。
严格是指始终如一,一丝不苟。
注意对孩子严格但不能严厉。如果严厉,就是在严格的基础上加上高声斥责,这会引起孩子不愉快的情绪,导致孩子抗拒或者反弹。
1、建立原则
我对儿子的教养方式基本是散养式的。我错误的认为让孩子自由的成长没啥毛病。但最近儿子的一些行为,让我意识到了教养方法的重要性。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给孩子自由,但一个自由一定要有边界。这个边界就是原则。
可以说,制定日常生活中做人做事的基本规则是很有必要的。
最近,我发现儿子一耍脾气,就会抬脚踹人。虽然力度不是很大,但至少他认为这是宣泄情绪的正确方式。
因为儿子6岁多了,我尝试着用心平气和的方式,跟他说了一下我的感受:“看到你用这种方式对待妈妈,妈妈心里非常难过,妈妈希望能得到你的尊重”。
接着,我跟他一起制定了规则。如果再用脚踢的方式对待人,儿子就需要去“思过墙”站5分钟(注意思过墙周围尽量保证没有让孩子分心的玩具)。
我对儿子说:“每个人都有发脾气的时候。你也可以发脾气,但发脾气的时候不可以打人,更不能踢人。你可以在地上打滚儿或者在房间里跑一跑,或者打你的小玩偶都可以。
一旦孩子违反了原则,家长一定要坚持贯彻。当孩子用哭闹的方式抗拒去“思过墙”时,家长也要坚持原则,内心平静的把孩子强制性的抱过去。虽然动作可以很坚定,但面部表情一定要平和放松。让孩子感觉到,针对这样的行为,“思过墙”是必须面对的后果。
“思过墙”或者“反思角”可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来定。4岁以下,可以是1-2分钟,4岁以上可以是2—5分钟。让孩子在反思中,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尊重他人,更容易适应集体的规则。
2、注意事项
在用“思过墙”或“反思角”时,家长要注意以下事项。
①事先把规矩告诉孩子,并讲清楚具体的规则
②不带评价的跟孩子陈述他的行为。如果孩子6岁以上,可以让孩子知道你的感受。
③孩子去“思过墙”或“反思角”后,要把制定的规则平和的再强调一遍,让孩子知道行为所产生的后果。
这麽做的目的,是帮助家长或老师树立权威感
④当孩子反思结束后,让孩子道歉是必要的。同时,我们要表达对孩子的爱。
⑤如果孩子用哭闹的方式抗拒去思过,家长要平静的坚持。
3、安全原则
当孩子比较小的时候,还分辨不出什么是危险的。他们往往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很多探索。这时候家长给孩子建立安全原则最好的方式,就是温和而坚定的把孩子抱到安全的地方。如果孩子坚定的又回去探索,家长再平静而坚定的把他抱回来。
用成人的毅力告诉他,这个探索是被禁止的。
如果孩子已4岁以上,就可以跟孩子明确说明哪些地方是危险的,禁止触碰的。
4、注意事项
①如果孩子<2岁,可以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把孩子引到其他事物上。
②无论孩子怎么攻击你,请保持内心平静。
③无论孩子怎么挣扎,请保持面部平和
④如果孩子放弃了,大人要快乐的与孩子离开,并给孩子介绍其他工作
三、以下情况,请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没有自律就没有真正的自由。
就像一个孩子,如果不想上学就没必要期待假期。因为他有无限的假期,但他并不一定快乐。因为这个假期没有任何的限制。
什么时候我们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呢?
①当孩子的行为不妨碍自己以及他人的生活、工作、情感时,最好忍住不要干涉孩子。
每个人表面虽然大致相同,但内心是大不相同的。
孩子的行为可能是孩子发展阶段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这时候,我们最好忍住不要干涉孩子。
比如儿子一到超市,就喜欢站在角落里,静静的听超市里播放的歌曲,他说很好听。这个时候,我就耐心的等在旁边,等他听够了再离开
②孩子在6岁之前,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探索。这样,孩子才能发现自己,形成真正的自我。所以,孩子越小,越不会有利他精神。
③当孩子工作时
当孩子专注的在玩玩具或者探索大自然时,只要不妨碍他人,确保自己的安全,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
人类脱离自我中心越早,就会生存的越好。
但如果在6岁之前,脱离自我中心越早,越会失去自己的本质。
成人需要给孩子设计恰当的社会节律,并在生活中使孩子遵守,引领孩子培养起遵守社会规则的习惯,能适应生活的习惯。
最好的教育,是家长默默的在孩子面前,做一件他也能做的,对他有好处的事情。然后跟孩子去分享自己的喜悦,最后把工具留在那里,给孩子选择。让孩子自己去实验,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引领,濡染。
四、这些自由不能给孩子!
自由越是有边界,孩子就越容易从比较中获得安全感,幸福感。
以下自由是坚决不能给孩子的。
1.错误对待他人的态度。
2.不好的生活习惯。
3.对他人的身体和财物的蔑视与破坏。
4.不遵守群体中已有的道德规范。
5.对人群氛围的破坏。
6.对家长、老人的不敬行为和语言。
7.在有人身危害的环境中。
8.在明显的有碍发展的问题上。
9.孩子对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行为探索。
10.面对孩子可能会被伤害的事物时。
11.故意的、为了破坏而破坏的行为。
12.妨害了别人自由的行为。
想一想,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不给孩子任何约束,孩子会变的怎么样呢?他们因为这样的行为会受到怎样的伤害呢?多想一想后果,家长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愿家长们都能成为孩子的引领者,通过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让孩子在父母的正确引领下,寻找自己的节奏,找到自己的动力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