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8,我是文慧,已经坚持每天写关于快乐育儿,快乐阅读的原创文章18天(第18篇),为以后开一家有温度的亲子共读书屋做准备。
我希望我的每篇文章都可以为育儿和亲子共读的你赋能,如果你认为我的文章对你有所帮助,请你也为我赋能点赞。
快乐育儿,快乐阅读!
在对孩子教育方面,我看了很多书,有时会越看越迷茫,但最认可的就是李跃儿写的书,她还研究了一套自己的教育方式——李跃儿教育,还创办了【李跃儿芭学园】对我触动很大,对我教育两个孩子帮助很多。
今天想把这本书《关键期关键帮助》推荐给大家,让更多家庭受益。为了更了解,我还去北京参加了李跃儿教育2018年的研讨会,收获满满。
一、现在家庭育儿,遇到了很多问题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快乐教育”成为很多年轻父母推崇倍至的教育理念,不给孩子压力、顺应天性、不逼孩子学习、让他们有个轻松的童年变成了快乐的标准,听上去很有道理,可惜愿望是丰满的,而现实总是骨感的,很快,就有众多教育和心理专家指出,这样的“快乐教育”根本是个伪命题,快乐不应是放任无规则,教育和学习也从来不是轻易不费力的。
需要有原则的快乐,有边界的爱,顺应孩子生长规律,慢慢等待,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那么,究竟是“快乐教育”的理念出了问题,还是我们对快乐的定义出现了偏差?
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是不用苦苦学习,畅快游戏玩乐,轻松就能得到的简单而短暂的快感,还是历经磨练和辛苦付出之后,最终收获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和长久的喜悦?
家长又该做什么?是不断对孩子做出让步妥协,任其自由发挥,还是营造温馨健康的家庭氛围,做好榜样,引导孩子懂得付出与收获的关系,愿意勇敢主动去迎接挑战呢?
发展心理学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关键期。意思是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些特别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学习相应的知识技能或培养某种人格特征最容易获得成功,一旦错过则会事倍功半,难以弥补。
卓越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针对“教育如何促进心理发展”也提出:任何学习和指导都存在最佳期限,在这个时期内为儿童提供教学和帮助,能最大程度开发潜能,过早或过晚都有可能达不到效果,甚至产生不利影响。
那么,什么时候是“关键期”?专家的解答是:一要以生理发育成熟为前提,二要以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当某种技能或人格特征处在刚开始形成而尚未成熟的时候,就是发展“关键期”。
当然还有更多问题:
如何观察孩子是否到了“关键期”?
在每个“关键期”内,要培养哪些技能和人格特征?
怎样做才能有效引导?
万一错过了能补救吗?怎么救?
二、《关键期关键帮助》简介
《关键时期关键帮助》的作者李跃儿是个实践专家,创办的“李跃儿芭学园”受到家长的广泛好评,她还是个讲故事高手,书中每个观点都有大量实例支撑,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把幼儿0~7岁的发展模式展现给大家,列出了各个关键期的时间表、各时期需要着重培养的内容、家长可以做哪些事来帮助孩子、怎样打造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环境等等。
我们相信,只要充分了解了各段成长期的不同特点,父母就能在关键时期给予孩子关键帮助。
三、《关键期关键帮助》的一些重点内容:不同年龄段的关键期
1. 0-1岁帮助孩子安全起航
当婴儿确定这个环境不再危险,他们就会开始探索他们所处的这个环境中事物,我们管这种探索叫作儿童的工作。在早期的安全感建构好以后,孩子就会放心地去发展自己,当儿童能够把手伸到嘴里去吃的时候,他就开始了最早的探索。
2. 0-2岁大脑工作模式发展的关键期
大自然设计了人类早两年的认知活动是更多地使用感觉器官;在感觉器官探索事物的同时,大脑开始获得有关世界的信息,同时也开始工作,最终人类获得了比记忆高级的大脑工作能力。
3. 1-2岁孩子探索的兴趣从哪里开始
孩子从探索物质开始探索环境。如果孩子是在自然状态中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与他人互动,这种互动是适合于孩子心理发展状态的,而且带有孩子自己特有的发展阶段性,我们会看到大部分孩子在0-2岁这个时期,他们对身边的事物比对人更加感兴趣。
在我们的观察中,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容易对物质感兴趣,而女孩子似乎更容易对人感兴趣。孩子从探索环境中发展自己。孩子探索世界的同时发展语言。
4. 2-3岁探索事物与人的关系对孩子有什么用
孩子到了2-3岁时,进入了对物质的功能探索时期,也就是孩子在2岁之前研究的是身边的物体是什么,进入2岁研究的是身边的物体可以干什么。彼此我们应该看出一点孩子发展的轨迹,他们的发展步骤像一个高级教授制定的最高级的人类教育课程,而孩子是严格地按照这个大纲在发展的。
孩子2岁后,孩子们的研究逐渐地从探索物质的表面转向探索事和物的关系,自己与物质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他们探索自己拿着的物品和别的物质能怎样找到链接。
只要孩子能够深入工作,又有人能够恰当地分享他们的工作,孩子以工作材料为媒介,会发展出他们的各种能力和忙乱,由于孩子大脑中总是有固定的“事业”支持着他们,他们不容易产生不良情绪
虽然会有不能理解而生气的问题,但他们不太容易纠结于某个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孩子6岁之前工作都是孩子发展的最好保证。3岁看大的决定因素是3岁之前孩子是不是得到了自由发展的机会。
5. 3-4岁这一阶段的孩子在发展什么
3岁的时候孩子开始注意到了物品可以代表自己内在的想法和情感,他的工作已具有简单的目的性,孩子们在进入工作的时候目的变得明确和固定。
物质在孩子的眼里再也不是物质本身,物品可以被利用来达到他们的某个目的。孩子们利用物体作为一个材料去完成自己的设想,在关注到一些物体过后他们的脑子就在飞快地设计着那个令他着迷的结果。
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进入纯精神的工作。比如说对泥巴,他不再像2岁多的孩子,在那里摸泥、抓泥、拍泥,在感受泥的本身,3岁多的孩子开始试图把泥巴往树上抹,往墙上抹,看看抹到树上、墙上会怎么样,他们已经开始在研究泥巴可以怎么用。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孩子们很早就开始对身边的物质做这样的探索。但到了3岁这一特征显得特别突出。
从3岁开始一直到5岁,孩子对物体的探索状态一直沿着这条道路在深化着。只不过3岁的孩子一般都是当天设计的工作吵杂天完成,每一天再重新开始,而5岁的孩子就能够为一个设计持续工作一个月。所以在同一项工作中,年龄越大的孩子越能够深入。为了生存而寻找友谊。
其实,孩子从小就开始自然地认知三个大的领域,一个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领域;一个是自己与物质的关系领域;一个是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领域。因此孩子到了1岁多就可以让他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了。到了2-3岁这个时期,孩子除了具体探索自己与物质的关系,还开始具体探索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尤其是开始注意建立友情这件事。按家庭的模式建立关系。为友谊不屈不挠。为友谊使用智慧。社会性能力的培养。怎样帮助孩子发展情感生活。
6. 4-5岁孩子需要探索他人心智
到了4岁孩子已经在玩自己的心智了,在经历了四年的心智建构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了带有丰富经验和对周围人和事的基础常识,他们再跟别人的互动中也发现了别人的想法、意图、目的等这些东西。
于是4岁的孩子,对他人的探索已经离开了物质层面进入了精神层面。同时,孩子对这个世界上的物质探索也进入了深入的关系探索。其实,这些深层次的物质探索已经把孩子的个人理解与孩子的精神内涵连接在一起,这时物质在孩子的身体中已经沉淀为一种带有个人物质的内涵。探索他人心智。
孩子为什么挑战强者和权威。平时家长可以跟孩子平等地聊聊天,聊一聊往后孩子想用什么办法来解决某个问题,甚至跟孩子一起讨论针对那个问题的几个方案,这样会给孩子往下发展带来信心。还可以给孩子提供更能够吸引孩子的工作,使孩子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工作会非常深入,而且会持续更长的时间,还可以给孩子阅读一些群体关系主题的故事,对孩子也是有利的。
4-5岁孩子的情绪帮助。如果孩子一直被用尊重的态度对待,这时已经形成了一些个人的习惯和爱好,而这些爱好基本有了一定的巩固性,情绪的波动就不会太大。这个阶段的不良情绪大多来自孩子在群体中试验自己的力量,或者在群体中的阶段争斗。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再只需要一个朋友,大多数孩子会三五成群集中在一起玩耍或互动,这时出现的情绪主要是沟通方面的,如设计游戏的孩子想要群体来实现他的想法,但沟通技巧又很不成熟,当他发出宣告的时候,发现别人做的和他想要别人达到的差距很远,就会很着急。
这时他再去跟别人沟通就会带有情绪,这种情绪会影响到其他孩子,其他孩子就会产生抗拒。这样的结果,会使有精神力量的孩子非常生气,大发脾气,而温和的孩子会感觉到失望和无助。
7. 5-7岁孩子由探索精神到探索文化
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一步步逐渐从低层次走向高层次,从物质走向精神,我们要相信孩子,只要我们不拼命破坏,孩子就会按照自然的轨迹去发展。孩子们从用感觉器官去认识物品,发展到去探索物品的物质,再发展到用物品去创造以达到自己的内在精神目的,再发展到探索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探索人的精神内涵以及精神的表达形式。
孩子会自然对文化产生兴趣。孩子到了5岁,就慢慢地脱离了物质本身,更加深入地使用物质来达到自己的精神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开始探索人内在的想法,感情,感受等是怎样被表达出来,这些不属于物质的精神产品是怎样呈现的,孩子们逐渐注意到人用纸和笔创造的作品对于人的作用,于是他们非常痴迷于这样的表达。到这个时期,如果成人没有从小逼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他会自然地不可阻挡地对文化
学习发生兴趣,孩子们要画画,要写字。孩子们会迷恋上识字、绘画、音乐舞蹈这些精神表达的语言。几乎所有有着正常自由工作的孩子1-5岁,都会自然地对符号产生的意义感兴趣,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去探索数学、文字、绘画。
如果有很好的音乐欣赏和绘画欣赏戏剧的引领,孩子们就有机会发现这些艺术行为是如何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孩子们也会试图创造出这些形式来表达自己。
我们应该不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向技术和知识,而是让孩子为自己能用这些精神玩具去玩而感到愉悦。只有学习带来的愉悦才是学习内在的动力。成人不要趁着孩子爱学习,就拼命多灌,这样会破坏孩子学习的动力。有动力才有结果。
上学前班的孩子要做好思维模式的准备。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记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思维发展过程。孩子6岁之前就应该发展出善于思考的能力以及对人类文化和成果的极大兴趣,并形成基本的思维方式。比较好的学前准备,首先应该从小就为孩子培养良好的思维形式,而不是只靠向孩子提问题和让他们回答。比较好的方法,是给孩子提供可以进行恰如其分的思考活动的工具,供他们工作;当他工作时,不要教孩子怎样去做,而是让他自行探索,探索完成了,思维也就发展了。
让孩子保持探索的热情。过分地用奖励来促使孩子学习,会造成孩子学习兴趣的转移。同样,惩罚也会使孩子对探索失去热情。有熟练驾驭手部肌肉的能力。关注孩子的发育年龄与实际年龄是否匹配。孩子开始探索群体。到了5岁之后,孩子明显地开始组织群体,并且有意识地在维持群体关系。
到了5岁之后,孩子的群体就变成四五个人以上的,四五个人之间不会全是由亲密的感情和友谊来维系群体,孩子们已经练就了与多个人在一起的技能和心理素质,他们并不见得是好朋友。孩子们常常是为了加入群体中而放弃自己的一些需求和目的。
只要进入了群体,孩子都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性能力的发展。儿童社会发展的过程和步骤一般为:各自为阵——寻找朋友——发现友谊——组成群体——发生社会关系(出现阶级——窝里斗——复归平和友善)。
这一时期,当儿童探索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成人所要做的是通过行为过程将人群的准则输入给他们,为他们建构起遵守法则的良好人格状态,而不是去干预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自然冲突,去替代他们经历或消除冲突,使他们不能获得成长。
我们给孩子的基本法则包括:
(1)尊重别人的物质和身体;
(2)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不可以动别人的东西;公用的物品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需等待;
(3)不可以占有已经属于别人的地盘;
(4)不可以破坏别人的工作。
四、我去参加2018年跃儿教育研讨会,收获满满,为育儿又储备了好多知识
有幸2018年12月去参加会议见到了李跃儿老师,李跃儿老师亲和力很强,近距离接触了李跃儿教育,让我更加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太原没有像【李跃儿芭学园】一样的幼儿园,我就努力学习,在家给孩子们提供这样的教育,在每次学习中,我不仅提高了自己,而且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为以后快乐育儿打基础。
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为教育孩子努力。喜欢在学习的路上不断充实自己。
使命:让每个孩子闪耀人格光辉!
分享芭学园培养孩子的十五项人格特质:
(一)使孩子成为他自己
(二)使孩子成为具有感受力的人
(三)对人类有益的审美观
(四)天然所具有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的欲望
(五)天然的对工作的热爱
(六)对人类发展有意义的质疑能力和解决疑惑的能力
(七)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八)对人类文化和大自然有深深的敬畏
(九)头脑清楚
(十)站在自主(不是驱于奖励和惩罚)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和判断
(十一)对群体的兴趣和良好的社会性能力
(十二)有进入主流教育的适应能力
(十三)容易适应环境
(十四)崇尚真理,坚守原则
(十五)抗冲突能力
也是我以后培养孩子的方向,感谢李跃儿老师,让我们有了不同的教育方式,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文章里图片是参观了李跃儿芭学园照的,一所有艺术气息,一所有家气息的幼儿园,好羡慕。
有想开育儿书店的朋友
互相赋能,为梦想努力
一起助力于更多家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