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老师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就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就是第三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第一重佳境,关键是一个“在”字,我“在不在”课上这很重要。此处的“在”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叫“身在”,第二层次是“意在”,指教师能全身心的投入课中,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这一层是已经渐入佳境了。第三层次是“思在”,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课能上出自己的思考,上出自己的思想,这才是哲学意义上的一种“人的存在”。有些老师是在上课,身在、意也在,但他上的不是经由自己独立思考、独立批判、努力创造的课,而是人云亦云的课、照本宣科的课、囫囵吞枣的课,这就是“身”在场而“思”缺席的课。严格的说,第一重佳境,应该是“思在”之课。这重佳境的实现,关键在于坚持和尊重自己的独立思考。上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课,才能进入佳境。
感悟:我认为“身在”、“意在”、“思在”分别对应了教师的三个关注,即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的三个阶段,还可以说分别对应了教师成长的浪漫、精确、综合三个阶段。教师在经过关注生存这一个过程之后,应该把思考贯穿在教学过程中。读到这里我很惭愧,我在关注生存阶段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课堂就属于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囫囵吞枣式的,没有自己的思考与解读,这样的课堂,学生听得很累,是一种无趣乏味的心累,而我自己本身的成就感也很低,即使有自己的思考也不知道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嵌入,常常会有一种肚子里有却道不出的无力。
第二重加紧关键是一个“如”字,“如”不仅是好像的意思,更是“适合”的意思。课的风格,就像你的性格,你的人格,也因为课的风格与人的风格,在深层次上具有同构之故,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适合”。对待课,既有“事业”的态度,也有“科学”的态度,更有“艺术”的态度。“如”的境界,是自觉地将课作为一种艺术加以追求了。艺术的成熟,常常以“风格”的形成为重要标志。形成课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对主体的一种深刻尊重和理解。人越是高扬主体性,越是彰显自己的人格特征和魅力,课的风格也就越鲜明,越自然,越有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好的风格就是“本色”。本色的课,拒绝机械模仿,拒绝东施效颦,拒绝削足适履。人格的洒脱一定折射为课的洒脱,人格的严谨自然融化为课的严谨。实现这重佳境,关键在于上最适合于自己的语文课。
感悟:记得刚上班的时候,在学校的督促下我每月上一次公开课,那个时候的我颇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样子,对语文课有着满腔热血,认为自己内心对语文有着独特的解读,但是由于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的不足,我总喜欢剑走偏峰、以奇制胜,对于很多老教师的建议听不进去也听不明白,导致我走入了一条错误的道路。那个时候的我对语文课没有深刻的认识,总想着在哪里设置一个所谓的“亮点”,课堂虚无缥缈、不接地气,看似气氛热烈但是禁不起细推敲。那时的我走的是一条充满“激情”课堂风格,但可惜的是我只有放出去的能力却没有收回来的智慧,课堂没有节奏,没有章法,现在仔细想想是由于自身的理论知识薄弱,又不注重下平时的功夫,导致公开课与常态课之间发生了扭曲,因为没有课下的积累,没有足够的锻炼积累教学机智,很难在公开课上应对突发状况,那时的我讲公开课只知道背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压根没有功夫去设想可能会发生的突发状况,导致我的公开课与常态课之间就是两张皮。窦桂梅老师说的好:公开课舞台上出现的问题是我们日常教学中问题的放大。要想自如地应对这些问题只能从自己的日常教学要质量。
第三重佳境,关键是一个“即”字,“即”就是当下、“实现”。你的人生,存在于课的每一个当下;课的每一个当下,成就了你的人生。语文人生,人生语文。糟糕的、浮躁的、粗野的、暴力的语文课成就了你糟糕的、浮躁的、粗野的、暴力的人生;反之诗意的、宁静的、优雅的、温婉的语文课成就了你诗意的、宁静的、优雅的、温婉的人生。这是职业生命的不二法门。这是一种我在上课,但我同时又是在享受上课的境界。我在课堂上彻底敞开,全然进入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亲情相融、心心相印,彻底打开自己的生命,让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体认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在不经意间邂逅生命的高峰体验,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于是我就是课,课就是我,我和学生一起全然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诗意,就是自由,就是深深的幸福感。要实现这种境界,关键是要体验把握语文课的每一个当下。
进入“即”的境界,也就是孔子所谓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了。课的所有规范、所有准则,因为嵌入了自己的生命和灵魂,成为自由和率性的道场,无课的课才是课的最高境界。
感悟:这样的境界是一种教学理想状态,虽然知道自己离这个境界还有着很大的距离,甚至不知道终其一生是否能够达到这个目标,但我内心仍然有着一种希望,正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至此也让我有了一个新的目标:把每一节课都当成公开课来上,虽然在很多的教学准备上并不能跟真正的公开课相比,但是一定要本着上公开课的态度去对待,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像王崧舟老师这样的大家,我们不能只看到他们在舞台上光鲜亮丽的那一刻,还要参透他们背后为之付出的努力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