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全面了解、准确把握新课程的实质,把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有效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近期举办了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学科教师暑期培训活动,我们数学学科安排在23日。
初秋的酷热与老师们的学习热情交辉相应,从开始的计划2000人参加的线上培训,结果参与人数快要突破2万人了,结果导致直播间频频掉线,最后不得不增加到2万人的容量,这足以体现老师们的学习热情之高,以及这次的培训内容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和及时啊!
面对新课标的发布,相信大多数的老师都会产生茫然无措之感,我也是如此,一堆新的概念、新的要求。那么,新课标下如何教?之前的那一套方法还有用吗?应该如何才能抓住重难点?……无数的疑问出现在脑海里。
通过这一次的培训,我仿佛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新课标”也没有那么“高大上”,只是在一些要求上、一些内容上作了一些调整,但是教育万变不离其宗,最终还是人的教育,一切还是要以人为本。
比如骆奇老师给我们培训的主题——让学生真正的探索,他用了他在全国学科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课例为我们作了剖析。要让学生真正的探索,首先要会带学生玩,带学生玩游戏,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再来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很难放开手脚让学生玩,一来我们怕收不住,二来我们怕玩着玩着学生玩偏了。那么应该如何玩才能真正让学生有所获呢?骆奇老师帮我们分析三个误区:1.先学再玩,还是先玩再学?“先学再玩”还是“先玩再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相信学生,要敢于放手,不要怕他们不会而选择“先学后玩”,过程比结果更重要。2.到底玩几次合适?这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可能就尽可能多玩几次,这样才能达到情况更多样,数据更充分,感悟更深刻。3.汇报交流要注意什么?首先是话题要集中,也就是学生在汇报交流的时候容易偏离主题,这个时候老师要注意引导,引入我们要研究的主题上;其次是话要说清楚,这其实就是新课标中的“三会”的其中一会——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而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引导、训练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最后是选对的学生,这个“对”不是正确的意思,而是合适的意思,也就是说在小组交流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学生中,用心聆听,然后有意识地选择与要研究的问题相契合的学生或者小组。
丁伟老师则给我们带来课程理念、课程标准的解读,他借助他参加全国学科大赛获得一等奖的课例为我们解读了“四能”(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实施,丁老师重点为我们剖析了教材留白部分如何突破。
还有唐登超老师为我们带来的“追求好玩的数学”,与骆奇老师的“让学生真正的探索”不谋而合,均注重“玩中学,做中学”,让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变得活力四射,兴趣斐然,吴正宪老师提倡数学要“好吃又有营养”,那么以玩为主的数学课是不是又可以称为“好玩又有内涵”的数学课呢?玩到极致的数学课是怎样的呢?唐老师说,可以是“不提问,不交流,就是玩,就是展示”,学生不用担心应该说什么,应该怎么说,说得对不对,说得好不好,就是玩,试想,这样的数学课怎能不让学生喜欢呢?
不管课程标准如何改革,但是教育的本质不会改变,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教育始终要回归到人,也就是我们要把学生当人看,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教育,我们真的需要慢下来。让学生爱上数学的本质不会变,作为数学科任老师,重要的不是孩子能考多少分,重要的应该是让他对这门学科保持热爱,最起码,不要因为我们教了他这一科,而让他对这门学科惧怕,这才是一个科任老师应该保住的底线。
李一鸣老师在点评中再次重申——过程比结果重要。对于数学来说,一定要让学生保持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探索精神,然后通过学生不断地去玩、不断地探索,——这就是过程,而最终,老师做的这一切,必将使得孩子受益终生,这是成绩不可量化的,是结果不能呈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