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很流行说破防,破防原是游戏中的术语,游戏人物在激战中,有攻有防,当一方的防御被击破时,接下来再被击中,伤害值会陡然增加,即更快掉血。
把游戏中的术语用在现实中蛮贴切,和难过和痛苦这样的同义词相比,破防多了一层含义,那就是自己的心理防线被击穿了。举例来说,你说我这么大年龄怎么不会做家务,我会感到丢脸,但不会破防,但如果你说我211通信工程硕士毕业怎么不会修电视遥控器,说我是银行从业人员怎么还被钓鱼网站骗钱,我可能就破防了。学历和经历本来是让我感到优越的,其他事再被数落,还有自以为是的防线,结果听了别人一席话,自己才意识到学历和经历多么无用,最终破了防。
今年巴黎奥运会,我们看到开幕式把韩国念成朝鲜,说韩国人破防了,我们看到此时此刻中国40枚金牌领先美国1块,说美国人破防了,从破防的含义上讲,看起来可以自圆其说,但实际上,破防的使用符合逻辑吗?
我们说自己破防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最了解自己的人是自己,我们清楚自己的心理防线是否被击穿。
我们说他人破防或许是没有问题的,虽然我们无法洞悉他人的真实心理,但我们有理由假设他人的语言、表情和行为大部分情形下是表里如一的。即便他人没听说破防,或者说心中没有破防的概念,但只要符合破防的定义,也可以说他人破防了。
我们说一群人破防或许也是没有问题的,前提是人数不太多,否则准确率会大大下降。但如果根据只言片语,说韩国人和美国人破防,就不太严谨了,就像韩国一名教授说孔子是韩国人,就说韩国人说孔子是韩国人,那便不合逻辑了。虽然“韩国人破防”和“美国人破防”难以符合逻辑,但“我认为韩国人破防”和“我认为美国人破防”却是符合逻辑的,因为我持有一种偏见是符合逻辑的。
那么我们在微博说韩国人、美国人破防符合逻辑吗?
我的答案是或许符合逻辑,因为微博是主观的言论,我们写“韩国人破防”和“美国人破防”,其实隐含了“我认为”,所以不管观点正确与否,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我为什么说或许符合逻辑呢?因为除了人数的问题,个人还要有关于破防的明确定义,破防不会有人人认同、边界清晰的定义,我把破防定义为击破心理防线,但我无法保证人人认同这个定义,对于他人的“我认为韩国人破防”和“我认为美国人破防”,我不确定他人是否思考过破防的定义,如果他人认同我对破防的定义,而不是把一箩筐的语言、表情和行为都往破防这个抽象的概念里装,那么我会说不合逻辑,如果他人对破防的定义非常宽泛,那么我会说符合逻辑。如果我来发微博,我会写有韩国人因念错国名而生气,会写有美国人没想到中国金牌数这么多,不会说他们破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