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班,下班,回家,我就这样两点一线过着一天又一天。生活看似平淡无奇,但我每天还很是盼望着能够早点下班回家。以前是赶着时间希望早点去接儿子回家。今年儿子上五年级了,他主动要求自己回家,考虑到学校离家近,孩子也长大了,就同意了。现在回到家,倘若能够看到儿子在家乖乖地写作业,心里是充盈、满足的。我的眼角肯定也是带笑的。对我来说,回家是件快乐且心安的事儿。
10月8日,星期一晚上7:41,有个男孩家长在班级群打招呼找孩子。“天啊!这么晚了,孩子还没有回家。”消息瞬间炸开了,掀起轩然大波。很多家长各种支招献策,一些家长甚至领着自家孩子附近搜寻,班主任老师通知校长、主任到村里查询学校的相关监控。事件在持续发酵,气氛变得越来越紧张,不难想象寻找的脚步跟着心跳变得急促,我一直紧握手机,两眼盯着群里看着一条条信息在滚动、在刷屏,我想很多家长跟我一样虽然没有冒泡,但也在焦急地等待,同时心里也在默默地祈祷着“孩子,你快点回家吧!”。时间8:17时,信息里突然出现一个5秒的音频,点开传来小朗(化名)妈妈急促带着点颤抖的说话声“小杰(化名)在地下车库,谁在康桥(小区名)下来帮忙。”小谨(化名)爸爸回复“我马上到”。孩子终于安全到家,随着孩子安然吃饭的照片上传到群里。刚才听到急促说话声还提在嗓子眼的心一下子就安定了。“还好!还好!孩子回家了!”这时候班级群里又有一波信息涌进,欢呼声,感谢声,庆幸声,此起彼伏。但是有一种声音让我不能释怀“好好开导,别骂孩子!”说得多好呀,如果孩子身上发生了一些事儿,家长们都能够第一时间开导、疏通孩子的情绪。孩子是否就会在发生任何不愉快时都能第一时间回家找爹妈了呢?
家是什么?
个人认为,家是爸妈和孩子的组合,有人才有家。家是大人安身立命的归处;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是滋长爱的源泉。家是温暖的存在,家是不受伤害还可以疗伤的园地,家是希望的一束光,照亮前行的路。家是安心的地方,不管身处何地,经历何事,我们都可以回家。
为什么孩子第一时间不回家呢?我想是因为他心有不安。他不安,担心自己的行为得不到家长的理解;他不安,担心曾经受伤的场景再现;他不安,担心内心仅存的希望幻灭;他不安,担心自己不能承担后果。所以他选择逃离,逃避正面问题。
那,怎么办呢?
我能想到的是“改变”。在教育问题上我理解的“改变”是“家长改孩子变”。身为一名十几年教龄的小老师,我接触太多,遇见太多学生这样那样的教育问题,身为家长本身自己也经历太多孩子的教育问题。有句话说得好“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长或家庭”。事实面前我不可否认,因为我经常忏悔,每次我儿子出现问题时我都不得不承认那是我的罪过,是我过激处理他的问题或是没有及时帮他排解忧虑又或者在他需要帮助时我不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衍生出来的种种问题。在各种碰撞,冲突,交锋后我开始有所觉察,然后感悟,我开始改变处理孩子问题的方式方法,我还发现有时改变甚至是微小到用温和的语气和他说话谈事,产生的结果都很不一样,如果处理得当还能收获意外惊喜。处理孩子的教育问题,作为父母,我们要不断学习,觉察,悟道。最后分享在一次家教学习种学到的一种颇为受用的处理孩子问题的原则方法,“先处理心情,后处理事情。”
且试且行!来吧,行动起来吧!为了孩子,为了自己,为了我们的家,我们一起“改变”。
希望所有人都愿意回家,希望所有人都视“回家”为快乐且心安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