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经由我们的手送出去的孩子不仅是对社会有贡献的,同时也是幸福和快乐的人!
在参加张少华老师的正面管教课堂时,第二次作业是家庭的两张清单,让我们回家参照课堂里的开放式讨论,整理家庭教育的GPS。
1
在课堂里,十来个人在说育儿路上遇到的挑战时,板书马上就被填满了:拖拉、装没听见、挑衅、自我、做不到、自制力差、不好好吃饭、畏难、专注力差、追求完美、不善于合作、内向、胆怯、讨价还价、不善沟通、无毅力、依赖、懒惰、说谎、烦躁。
张老师笑着问大家,这些挑战你们自己身上有吗?
的确,孩子的很多坏习惯都是家长培养出来的,育儿即育己,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而这些坏习惯有的明明在我们身上,我们很多时候却不自知。
张老师默默地做一个动作,将她的手放在鼻子上,然后跟大家说,大家把手放在下巴上,有的人没有意识到,就模仿着张老师将手放在了鼻子上,有些人开始困惑,手到底应该放在哪里?
家庭生活中,孩子都在模仿父母,我们自己或许都没有意识到的一些坏习惯都被孩子模仿了去,或许为人父母才要好好学习如何言传身教,知行合一。
2
在品格和技能下面,我们说了更多的希望自己孩子将来能够拥有的优秀品质:坚持、自信、有创造力、有责任心、独立、尊重/自尊、有爱心、勇敢、内心安定、豁达、沟通能力强、包容、认识客观、领导力、善良、温暖平和、合作、和谐、一技之长、自律、守信、同理心、忠诚、欣赏。
写完以后,张老师将挑战和品格&技能平铺摆在地上,蹲在我们面前在两者之间画上了桥梁,那一刻我的内心被震撼了,也许写挑战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想到这些其实是与优秀品格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有挑战出现意味着我们可以往对应的优秀品格上去引领,而从桥上走过,两边的联系是怎样的呢?我们觉得装没听见是挑战,那么品格我们可以对应坚强、独立和内心坚定吗?如果挑战是自我,我们可以对应自信和有创造力吗?那么内向呢,可以对应自律、和谐、合作、温暖平和、包容性等等吗……
3
我们有时候不得不承认我们低估了孩子,想到挑战的时候只是从我们自己现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在看孩子,这些观念来自过去,而我们的孩子来自于我们触摸不到的未来,孩子们比我们更贴近于自然,更符合人性的观点,所以,好与不好只是家长的角度。
我们要明白孩子身上没有优缺点,只有特点,如果你能找到孩子身上与众不同的特点,先不要强行用你的思维来框定,要鉴别与生俱来和后天养成,张老师说有个孩子从小就不爱跟别人玩,从来不参与集体活动,只喜欢远远地观察,而等他长大了以后开了一家画廊,选择忠于自己喜欢静静观察的个性。
所以并非所有的安静独立都是不友好,只是他身上的特质与其他人不一样,但这区别于后天环境或者家庭影响造成的安静孤僻,为人父母要学会甄别你的孩子属于哪一种。
我们在恋爱里,拼命地爱是为了在一起,而亲子的爱,拼命地付出,是为了分开时送出拥有优秀品格的孩子,这也是为什么要列家庭两张清单的原因,我们要以终为始,以到达的终点来决定现在做什么。桥的另一端是你对孩子未来的憧憬,脚下是现状,如何走到对岸,源于家长的选择。
在亲子过程中,全家人试着一起做这两张清单,贴在墙上,想象一下经过我们的养育,让我们的孩子从挑战走到品格&技能的彼岸,在此过程中,不要忘记来时的路,不要被发生在眼前的紧急事端吸引而忘记方向,记住和善而坚定,好好养育孩子,并且养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