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接触心理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虽然我非常想了解自己和别人。大学的时候因为一些事情情绪受到影响,我的状态非常不好,思虑过多导致焦虑,焦虑久了就会压抑,内耗得厉害,甚至一度都有点抑郁。
当时不知道还有心理学这个专业,更不知道图书馆有许多心理学的书籍可以阅读,唯一做的就是一点点耗时间,期望时间的流逝改变一些境遇,把我从低落的状态中拯救出来。
那段日子是我人生第一次真正独立的遇到问题和挑战,即使过去很多年但是每次想起那时的状态,我还会心有戚戚焉。这半年误打误撞读了几本心理学的书,慢慢开始明白我当时的行为根源于内在的思想,思想矛盾、情绪紊乱,自然不能淡然处事。
有个朋友跟我说,想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他怎么说怎么做,还要看他的成长环境,以前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去了解我想了解的人,看透他的内在,理解他的思维,不过总过于主观和片面。如今我跳脱出功利的目的再来看,人的行为其实根源于他所有的经历,而他所有的经历都是由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影响着。
每个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会用下意识的方式去解决,但是有没有思考过,这种下意识来自哪里?
以我自己为例,原来的我遇到问题很容易激动,说话没有重点,经常把情绪和观点混为一谈,遇到问题不能合理解决问题,反而会把问题转移、扩大,这样造成的结果自然很糟糕。
今天之前的十年,是我异常纠结和撕扯的十年,这十年我一直在努力地学习、思考、改变,从过去的壳里一点点挣脱出来做自己想成为的人。非常痛苦的时候就跟自己说,这是上天给我的考验。
而今天我才真正看到,我的痛苦来自于要和异常熟知的下意识行为告别,和自己二十多年的习惯说拜拜,重新养成新的习惯。
习惯源自生活,生活由一分一秒的时间组成,流逝的时间里有我最亲近的人,我身边这些“重要的人”用他们的语言和行为影响着我,造就了我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这些习惯就成了我的下意识。
比如最普通的一件事,父亲看到窗台有点脏,就带着气跟母亲说:“你每天做家务怎么就不知道把窗台擦一擦!”
此时母亲可能刚把中餐的饭碗收拾好,也有点累,就顺口回一句:“你就知道说,看到脏了你可以拿毛巾擦一擦啊!”
父亲毫不示弱的接着说“收拾家务本来就是你的责任,这点小事你都做不好!我每天上班那么累,你就在家做些家务,我说你一句怎么了,你从来就不承认自己有错。这点小事都做不好,其他的事就更别说了……”
母亲此时更来气了,会提高音调说“你觉得做家务轻松你来做啊,我早上起床要做早饭给孩子吃,送他们出门上学,然后去菜场买菜,回家要把一家人的换洗衣服洗掉晾好,接着要开始准备中饭……”
这是我经常听到的父母的对话,好的时候两个人叨唠几句就算了,如果哪天其中一个人心情不好事件就会演化升级为彼此抱怨、争吵,最后不欢而散。
我从来不知道这些小事的杀伤力,直到我在爱情婚姻中和另一个人深层次交流沟通的时候才意识到我受到的深刻影响。
在我和老公有矛盾的时候他经常会说一句话——你不要转移话题,我们先把这个问题讲清楚!这是这几年他给我最大的影响:遇到任何事就事论事,不要牵扯其他问题,对另一件事再有看法,也要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再说下一件事。
原来我真不觉得自己在交流沟通上有什么问题,直到看到《沟通的艺术》这本书才知道,我的下意识反应受到父母多年的影响,自己在生活中几乎复制了他们处理问题的模式。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情绪走在前面(父亲看到窗台脏心情不好),情绪不好导致论断一个问题的时候容易用肯定式语气(父亲说母亲从不去擦窗台),肯定式语气必然招致对方的反感和不同意(母亲不悦);
在说明问题的过程中,不自然的牵扯其他的论断(父亲说母亲不擦窗台就是做不好家务,接着推导出母亲什么事都做不好),使对方受其影响感到更加气愤(母亲每天受困于家务本来就很累,听到丈夫这种评价更加不服气),两人在争论的过程中远远偏离了最初的问题核心(窗台脏了),更加不能寻找合理的解决之道。
写到这儿的时候我很想笑,这些家家都存在的几乎每天都会发生的小事,就这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默默的影响着孩子的思维和行为。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表达有问题,这就是很多问题解决不了又一个疙瘩缠着一个疙瘩出现的根本原因。
最近在看《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本来是本沟通类的书籍,却被我看出来心理学的东西,可能好的沟通技巧都来自于心理学的分析和总结吧。
我读书本来就慢,加上白天工作占用的时间很多,想着读完了赶紧写一篇书评,但是看得过程中觉得书中的每一篇都可以单拿出来分析,从意识到行为,从情绪到语言,每一点都有我们生活中忽略了的问题和技巧。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这本书,我在看的过程中,除了感叹就是折服。原来我喜欢读散文,现在更喜欢看这些理论指导类的书籍,抛却了年轻的戚戚切切,现在的我更需要实用的技巧。
怎么让生活过得更好,行为怎么得到更好的指导,读万卷书也许是最实惠最便捷的方式吧。希望可以写出更多的感悟,本篇算作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