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小说更适合拿来思考,电影更适合拿来娱乐。所以,小说家被归为“文化圈”,电影人、即使是悲剧演职人员也被归为“娱乐圈”。电影观众大概是不适合讨论太过深邃的社会问题的,所以不得不佩服编剧和导演的魄力,将萧伯纳的原著独立、自由,讽刺上流社会的主题改编成了一个爱情故事。
01 像一片烂菜叶的卖花女
这是一个灰姑娘变白天鹅的故事,如果不是何先生推荐给我这部电影,我实在想象不出那个《罗马假日》里无与伦比的安妮公主也可以邋遢成这样、恶心成这样:
她穿着一条绿色的、肮脏的、束腰的长裙,系了一条浅色的围裙,如同一片烂菜叶,头上戴了一顶黑色的草帽,帽子下面的头发乱蓬蓬的,头发下面有一双紧张的有点神经质的大眼睛,手上挎着一个藤编的花篮,里面装着两朵可怜的干瘪的紫罗兰,她带着浓重的、难听的口音,弓着腰在雨中撒欢似的叫卖……
这便是本片女主角的出场时的形象了,她大概20岁,一个卖花女,是垃圾工人(是的,甚至不能叫他清洁工人)阿尔弗雷德·杜利特的女儿伊丽莎·杜利特。她很快就吸引到了男主角的注意力,但不是因为她的美貌和性感,而是她难听的口音。
在伊丽莎靠着的石柱背后,语音学家亨利·希金斯正在用他自创的特殊符号记录着她说的话,他看起来像一个密探,这造成了他们之间的冲突。
显然,为了把她没有买完的花栽给对方,有点乘机胡搅蛮缠的嫌疑。她看起来既没有乡下姑娘的朴实,又没有城市女孩的教养,就像一个拾破烂的小赖皮。她的嘴随意地咧开,本来就很土的声音毫无管束地宣泄出来,就像一滩烂泥。
她是一个“发出令人厌恶和不舒服噪音的女人”。她甚至将花篮砸向希金斯,不知羞耻地整理他向她的篮子里撒下的硬币。
十九世纪的英国,所谓的英语标准音是有着严格的发音要求的,需要经过训练,一般都是家庭富足、受过良好教育的南部英国人所掌握的口音,相比之下伦敦音是指伦敦东区人的口音。
那个时候的语音学家是定义为科学家的,但显然“科学”是针对的发音方法的研究。希金斯对语音的研究还带有非常强的社会性。
希金斯认为通过语音就可以分出阶级,听一个人说话就能断定他处于什么阶层。他说伊丽莎是“生活在贫民区的罪人,她嘴里发出的每一个音节,按律她应该被拖出去绞死!”他甚至认为她玷污了那些高贵的塔式建筑。
希金斯与从印度来造访他的语音语音学家皮克林上校说,他六个月内可以将伊丽莎变成一位公爵夫人,让她出现在大使招待舞会上,甚至可以让她得到一份工作,比如当一位小姐的侍女或商店的店员,做一份说英语的工作,但他扬言要将她变得如同示巴女王一样高贵。
02 精心打扮的求学者
但伊丽莎并不甘于烂菜叶一样的生活,她想有个家,希望夜里没有冷风袭击,家里有一张大椅子,家里有一个壁炉,有巧克力,还有一个可以依靠的爱人。为了这个目标她每天到托特纳姆路的街角兜售鲜花。
她还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像一位女士那样得到一份花店的工作,于是,她主动上门向希金斯求教,而且还了解了学习语言的市场行情,她愿意为语言的改变支付不高于每小时18便士的学费。
她戴了顶颜色不均匀的粉红与橘色混合的色羽毛宽檐帽子,帽子下的头发包裹整齐却像一个六十岁的老妇,她穿一件深褐色的紧绷的上衣,黑色的长裙,与裙摆齐腰处下面依然系着一条白色的围裙,肩上搭了一条黑色毛绒围脖,脖子上还系了一条橘黄色的小丝巾,手里还拿来一只黑色的小手包。
这显然是她精心打扮过的,但看起来依然是滑稽可笑,到镜子里看见自己才知道出门之前洗过的脸并没有“完工”。
对于品味如此低俗、肮脏恐怖的伊丽莎,和希金斯夸下的六个月将她变成公爵夫人的海口,皮克林上校倒是来了兴趣,他跟希金斯打赌,如果希金斯真的能够做让伊丽莎有如此大的改变他愿意帮伊丽莎承担所有的费用。
希金斯接受了这个赌局,但他对伊丽莎说话并不比她文雅,他对她充满了轻蔑和鄙视,语言粗暴无礼,完全不像是一个绅士。皮克林上校和他的管家皮尔斯太太都觉得他太过分,但他完全不顾忌她的感受和自尊。
这个开口就说“我是一个品行端正”的女孩从来就没有见过浴缸,让她洗澡比杀猪还要困难,还要兴师动众。
03 她换上了第一套干净的服装
梳洗过并换上一身紫色荷叶边裙装的伊丽莎原来如此清秀,洗干净的头发浓密而有光泽,一个鲜活的少女形象开始呈现出来。但她还没有习惯淑女的行为,她依然死命地擤鼻涕,训练时总忍不住要拖出很长的尾音。
但她被套在希金斯的语音训练机器上,每天无数次念一个字母A的发音,仿佛她就是一个正在被机器加工的零件。
而她的父亲阿尔弗雷德·杜利特虽然以为希金斯教授占了女儿的便宜,但他一点也不为此感到愤怒,他来教授家里只是向教授索要5英镑的抚养费。
她为了每天能够吃上晚餐和巧克力重复着元音字母的发音,想象着自己有一天如果成了贵妇可以上教堂、可以见到国王,想象着自己变得很有教养和权力,她一定要报复暴力的希金斯。
为了6个月的改变,他们没日没夜的训练,但不管重复多少遍,不管怎样惩罚或者口含弹子练习都无济于事,即使他们把最后一块草莓馅饼喂鸟也不给她吃,但还是不管用。连仆人们都已经累得疲惫不堪,希金斯教授自己也搞得头痛不已。
04 “高贵的声音”唤出了正确的发音
几乎就要放弃了,希金斯首先放弃了自己的暴力,他终于用自己最大的耐心对伊丽莎有一点语重心长地说:
“我知道你头痛,多想想你正在努力实现梦想吧,再想想你现在苦练的是什么?是庄重而高贵的英语,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人们心里流露出的高贵思想,都承载自它非凡的、充满想象力的犹如音乐般的声音里,而那就是你自己所要征服的,伊丽莎。”
这几乎是他第一次认真地看着她的眼睛跟她说话,结果,她终于发出了正确的声音。成功的喜悦然希金斯兴奋起来,他抓住伊丽莎就跳起舞来,这让伊丽莎感到无比幸福,她的心里对他萌生了爱情,她兴奋得一整夜睡不着,恨不得跳一整夜的舞。
这段时间,伊莉莎又换了四套套衣服:
第一套,白色衬衣配卡其色领带和卡其色裙子,典型的巴宝莉英伦风格;
第二套,红色丝绸领部镂空的高领连衣裙;
第三套,白色的皱褶高领荷叶边、小灯笼袖打底上衣套一件深绿色的背带连衣裙,跳舞时露出白色的内裙,腰上别一朵紫色的绢花,脖子上还有一条简洁的链子;
第四套,干净的荷叶边白色睡衣,上面有浅黄色的丝带,与白色的床单枕头在一起,显得如此纯洁而美好。
随着她的服装越来越接近一个淑女,她的目光和声音也逐渐变得柔和、从容和自信。
就在那天半夜三点,希金斯用“庄重而高贵的英语”以及英语即将带来的财富诱惑着伊莉莎,与其说是英语这个“高贵的声音”诱惑着她,不如说,第一次她听到了希金斯对她说话时流露出的真诚与尊重,这份尊重才是真正的高贵。
05 盛装出席 尴尬收场
伊丽莎在皮克林的陪伴下一身贵妇人装扮出现在赛马会上:她身穿白色的紧身鱼尾裙,上身和下摆各有一个黑白条纹的蝴蝶结,裙摆上镶嵌黑白条纹的口袋。依然是高领蕾丝荷叶边,她手上戴了蕾丝边的白手套,头上戴了一顶白色镶黑白条纹的宽檐帽。手上拿来一把白色的遮阳伞。
首次出席重要场所的她还有一点拘谨和紧张,她的这身走路都需要迈碎步的裙装正好应了她的紧张情绪。她的美貌吸引力了年轻的绅士弗雷迪,他根本没有看出来这个明媚的、有一点收不住情绪的女孩就是几个月前剧院旁边的那个肮脏的卖花女。
但华丽的服饰掩饰不住她粗俗的教养,当希金斯夫人讲到流感时,伊丽莎开始忘乎所以地讲她妈妈流感病的事,而当马跑起来的时候,她更是憋不住,在观众席上狂吼乱叫。
06 惊艳大使招待会
6个月后,希金斯满怀信心地带伊丽莎和皮克林一起出席希腊大使举办的招待会。伊莉莎一袭白纱连衣裙,头发梳了一个高高的髻,戴上白金王冠头饰,脖子上也是银光闪闪的白金珠宝,披一件深红色披风。她挽着希金斯的时候就仿佛一个高贵的公主。
伊丽莎是以皮克林上校和希金斯教授的远房亲戚的身份参加这次大使的招待会的,她已经被塑造得光彩照人、镇定自若。当她出现并受到女王与王子的青睐后,并受邀与王子跳舞。
她的美几乎可以将空气凝固,人们停止了交谈,欣赏着她令人倾倒的仪态。她的待人接物看上去成熟而老练,表现得恰到好处,希金斯的第一个学生尼波姆克企图听出她的出身用尽看家本领与伊丽莎接触,却被伊丽莎弄得有点晕头转向。这一次,他们真的成功了。
07 庆祝成功时主角却退场
但当回到家里后,希金斯和皮克林沉浸在成功的欢愉中,全然没有注意到这件事情成功的主人翁的感受,就在大家兴高采烈地庆贺的时候,伊丽莎却因为不被作为一个平等的人、不能受到关注而黯然神伤,她想到一旦实验成功就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她甚至不知道她穿的衣服是属于她还是属于皮克林,她可不可以带走。
希金斯说她结束后可以去找一份工作,除了珠宝,其他都可以带走。而她没有因为可以带走这些而高兴,而是从希金斯嘴里轻描淡写的谈论结束、离开、留下(珠宝)和带走(服装),这让伊丽莎非常失落。
她就像是一个赌注,她仅仅就是一个赌注,她被爸爸5英镑“卖”给了希金斯,而爸爸得到的还不是一份“聘礼”。而是一个打赌的工具,甚至不是筹码,更谈不上人的地位,如此打造出来的“高贵”连希金斯和皮克林自己也没有承认。
她悄悄离开了庆祝成功的现场,出走时她穿了一套橘色的淑女套装,配同色的鸭嘴帽,清秀而高贵,仿佛一个大家闺秀。
而她却偏偏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生命的活力和作为一个女人的心事,在扮演“高贵”的时候唤醒了她内心的渴望。她无法忍受希金斯对她的无动于衷,她气得朝他扔拖鞋。
08 终于承认成功并且接受他们的“成果”
希金斯改变了伊丽莎,但却没有改变伊丽莎在他心中的身份,她依然卖花女,没有尊严也没有人格,实际上这个改变只是表面。
语言、服饰、礼仪,这些表面的变化逐渐改变了她的眼神,也改变她的教养,提高了她的自信。而且那个曾经沉睡的灵魂也被唤醒,她决定不再被操作,也绝不再接受不平等和被轻视。
希金斯教授是一个独生主义者,他讨厌女人进入他的生活,影响他的独立,讨厌别人改变他家里的摆设,限制他的自由,他觉得女人愚蠢而无趣,她们不懂哲学也不愿看高雅的戏曲和芭蕾,只知道要谈爱情,在他看来女人和婚姻就是一把套在脖子上的枷锁,永远都不会让女人走进他的生活。
这座被希金斯竖起的坚固的墙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摧毁。当伊丽莎离开后,希金斯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不能习惯没有她的日子,他已经习惯了她的一颦一笑。
不仅走过成功的过程,还要接受成功的“结果”:伊丽莎的自醒是真正的改变和成功;而希金斯接受这个成功的“结果”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
最后,她穿着一身粉红色的大蝴蝶结欧根纱连衣裙如同一个女主人回到了温坡街27号。
从萧伯纳的小说《卖花女》(1912年)到《卖花女》舞台剧,到1938年改编的黑白电影,到50年代的舞台音乐剧《窈窕淑女》再到1964年的电影《窈窕淑女》,经久不衰。原本萧伯纳是要表达独立与自由,讽刺上流社会虚伪与造作,但在改变成戏剧的时候改成了一部爱情剧。
奥黛丽赫本将一个令人厌恶的女孩逐渐转变成清纯可爱,然后到惊艳,最后到令人敬仰的过程表现得如此完美,而且具有可模仿和可操作性,这几乎可以激发所有灰姑娘的公主梦。
至少,她告诉我们,用心改变我们的语言、表情、服装和教养是可以增加我们的能量,提高我们的自信的。
就像到五星级酒店的大厅不会吐痰一样,服装和环境、以及语言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和教养,提高自信。但在彼此改变的过程中,爱和尊重才能让实践主体发自内心,只有摆脱被安排和被表演、实现独立与自觉的改变才能达到真正的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