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额宝的教育,银行的降息,观念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理财方式被国人所接触。便捷的操作方式、成倍增长的收益,使得众多几十年银行投资的存储客转移到了其他收益更高的投资之上,但其中有一批却是有些过于“激进”:要么不信,避而远之;要么全信,身家全进。
这归因于很多投资者,在参与投资的过程中,并未做过好的规划,也没有综合考虑过其中的一些风险,又抑或是对于生活的影响,单纯为了赚钱而理财。如在P2P的投资中,由于P2P项目的收益普遍比银行高上几倍,同样的本金,以100万为例,银行的理财产品,投资一年(不算复利),最多4万利息,而放在P2P却有8~18万的收益,且这本身属于本金越高回报越高的投资,使得很多投资人多少变得不太“理性”,忽略了储蓄的重要性。
理财界有个比较经典的说法叫:4321法则。虽然观念可能有些年份,但个人觉得还是很有参考意义。4321法则即资产配置40%投资、30%生活开销、20%储蓄备用、10%保险。资产配置指的是投资股票、P2P、基金、外汇等较高收益率的资产,通常为定期;生活开销就包括每月不可或缺的衣食住行了,还有车的燃油费、保养费,有房贷的话,这部分也是计算在内的;储蓄备用通常为活期存款,在需要的时候方便提取出来,用以改善生活质量,个人建议是放在支付宝的余额宝中,收益会比银行高一些,转账、支付也比较便利;保险的话就比较好理解了,如同我们工作中所购买的“五险一金”中的养老、医疗保险一样,属于一种比较长远的安排,尤其是在对家庭收入的主要创造者可能遇到的意外情况,以免家庭经济因此受到重创,具体可以找一些在保险行业的朋友了解一下,确实还是有很意义的。
并且4321法则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原有资金,可以直接按照这个比例配对投资。第二层次是每月收入,当然也是按照这个比例来,但这有一点需强调一下,配置投资方面,定期投资,到期才能提取出来,所以又有个说法叫“强迫性存储”,这跟我之前在之家发表的文章“在深圳,月入一万与否差异何在”中提到的存钱是一个概念,人总有一个趋向性,手上有多少钱就会相对应地形成一种花法。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除少部分自制力较强的人,大部分人是基本存不到钱的,有积蓄的啃自己的老本,没积蓄的父母的老本。所以每月的收入按4321法则,4成以投资+存钱的概念引入是十分之有必要的。
另外给大家再普及一些投资(4成)之中的小知识。有几个原则是一定要记住的:
1.不要盲目跟风,要有自己的辨别能力。有时候别人说的平台好,不是因为真的好(可能不规范),而是你不进去,他出不来。又亦或是他也真的信心满满,但你得知道,在这个“割韭菜”的社会里,你们是同一块田里的韭菜,他并不见得比你多懂多少。
2.投资金额需要分散,我是认真的。有一点你得明白,你不是专业人士,你也不是平台高管,你没那么多心思,那么多时间去“监测”一家平台,有可能今天是规范操作的,那明天呢?有可能明天是运营正常的?那后天呢?当然这还不是主要的,人是逐利性的,假如让你全副身家丢陆金所这样的平台,自然安全系数很高,但你不会甘心,因为收益低。除非你的本金真的足够多,七八个点的年化以足够“潇洒”,但事实上都是小散居多。所以,收益是大多投资者一定会追求的。但,收益往往也意味着风险,所以分散开来还是比较合适的,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定个比例,四六开(五五也行),四成投银行系、国资、上市系的平台,收益6-12%年化,六成投创业系、小而美,收益12-18%,更为细致的细分,每个派系投几家就看你自身因素考虑了。
3.看不懂(清)的投资真的不要碰。现在有些平台的项目可以说是漫天飞舞,设计得花样百出,其实很简单的一个借贷业务,无非就是借款人、企业的相关资产、信息、造血能力的披露,却搞得花里花哨的,看都看不懂。另外就是平台背景设置错综复杂,让人理不出头绪。还有不透明、不公开的项目,如线下理财公司,一般只会给你保障一个投资收益,你可能连钱用去干嘛了可能都不知道,股票?赌博?自融?出事的线下理财公司那么多,锅却都被P2P背完了。总得来说就是:看不懂的产品别投,看不明的公司别投,看不清的项目别投,平台那么多,何必要迁就,类型那么多,为何要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