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小琳
又是一年毕业季,刚刚走出校园的你,做好准备面对新同事、新环境了吗?
与上班几年的职场人不同,刚毕业的学生,多少都会带点“学生腔”。
不信的话,你随便去一个办公室,不用开口问,单从言谈话语里,就能看出谁是新来的。
其实,在办公室里容易被认出来,还不算太糟。
当你面对客户或者合作伙伴时,还没聊两句,对方一句“你是新来的吧”,就直接抢占了谈判高地,着实让人郁闷。
你也许为了改掉学生腔,看过很多讲沟通的书,听过很多课。
可一回到办公室,就恢复了原样。
是书和课的内容有问题吗?未必。
之所以会这样,很可能是你只学了原理方法,没有把技巧与实际场景联系起来。
所以,今天我们就在2个最常见的场景里,手把手教会你:
如何尽快融入新环境,摆脱“学生腔”?
场景一:请求帮助
记得我刚到新公司报道的那年,正好是年中汇报期间。
领导让我汇总部门的上半年运营数据。
面对密密麻麻陌生的数据,我根本找不到头绪。
既怕把数据搞乱了,又怕不能按时完成任务。
情急之下,我只好找师父请教:
“师父,这个数据应该怎么弄啊,您能给我讲讲吗?”“我这也忙着了,你自己先看看哈。”
得,直接“悲剧”了。
初来乍到,你可以能力不够,可以没有思路,但一定要学会求助。
那怎么求助,才能成功呢?
答案就是——让对方做选择题。
假如刚毕业的我能换一种说法:
“师父,我仔细看了这些表格,发现咱们的数据包括ABC三项。我是不是可以分别汇总这三项呢?还是有其他的算法?您觉得我直接用sum公式可以吗?”
没准,对方就直接告诉我“行,就是这样。”或者“不行,应该这样这样……”。
这事就搞定了!
在近期热播的《动物管理局》里,也出现过类似的情节。
人类郝运来到了都是转化者(能变成动物的人)的“动管局”上班。
第一次出门办案,不会用“手铐”抓人,结果不仅被罪犯奚落,更是被领导兜头盖脸地批评了一顿。
于是,在碰了几次钉子后,郝运就改掉了直接问“傻问题”的习惯。
他换了一种说法叫“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就再也没被扣过绩效。
为什么用“选择题”求助会更有效呢?
个人分析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与长篇大论的问答题相比,人们更擅长于直接做判断。
当你拿出具体行动方案,让对方选择“可以”还是“不可以”时,他只要做出判断或者评论就可以了。这样得到的指导也会更精准。
而如果直接摆出一张大白纸,大概率对方也会含糊地回答说:“你自己看着办吧”。
另外,能拿出具体备选方案,说明你在努力完成任务,而不是直接把活儿甩给了对方。
“这不是你的活儿吗?”一旦对方有了这种想法,你就很难得到支持了。
因此,给对方提供选项,请求帮助,是新人进阶的必备技能之一。
场景二:集体讨论
开会啦。
领导先布置任务,其他人再接着汇报工作。
作为新人的你,似乎只有听着的份儿。
结果入职好几个月了,还像个“隐形人”,好多人都没注意到“新同事”的存在。
这可该怎么办?
答案还是一句话——“我想总结一下……不知道理解得对不对。”
每当讨论告一段落时,你就可以试探性地问上这么一句。
如果没有人明确地阻拦,就不妨继续讲你梳理出的讨论总结。
然后在结束之前,记得补上一句:“对不对呢?”,给其他人继续发言的机会,以防冷场。
来举个例子吧。
今天领导组织大家开会,讨论下半年的新产品设计。
设计师拿出了几个方案后,就有人发表意见了:
“是不是功能有点复杂?”
“外形要不要再简单一些?”
“我不太喜欢那个按钮。”
……
这样七嘴八舌讨论了半天,意见也都说得差不多了,你就可以发言了:
“那我来梳理一下吧。刚才各位同事讨论结果主要有3条:一是方案3的设计是首选;二是要简化用户操作的复杂度;三是要和其他产品统一外观风格。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是否还有疏漏,请各位前辈多多指正哈。”
这样一来,还没进入工作主力队伍的你,就不再是默默无闻的陪听角色,而是充当了总结会议内容的记录员。
对于学生来说,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总结要点,是看家本领。
用自己擅长的能力,在集体讨论中刷出“不乱发言”的存在感,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在《动物管理局》里,第一次参加集体会议的郝运,虽然没做工作总结。
但在领导强调完案件的重要性后,就立刻表态要认真办案,惩处恶人。
同样起到了让同事们刮目相看的效果。
离开学校,成人世界的帷幕,已经在你面前缓缓地拉开。
如何能快速融入新环境,对谁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多思考、多尝试的挑战。
遇到困难,逃避不是办法,“我就这样了”更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不仅要从书籍课本里找到方法,更要在实际场景里多练习实践,总结成自己的经验,才能真正掌握成人的“处事之道”。
那么,不妨就从今天的两个场景开始,演练起来吧。
最后,我想用一句歌词结束今天的文章:
生命的广阔不历经磨难怎能感到!
一起加油吧~
—END—
世界500强主管、一年读300本书的职场达人,带你一起【长心眼儿】!
欢迎关注我”。喜欢的话,不妨在点赞留言后,转发给您的朋友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