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填报西班牙语这个专业以前,我对西班牙语、西语国家的了解非常浅薄:因为这只是一门很少人说的语言,分不清巴塞罗那和马德里,不知道为什么南美洲说西语……
后来慢慢知道,原来毕加索是西班牙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启了环球旅行、并将西语带到了新大陆。
开始学西语之后,与想象中“睡到自然醒”、“闲到手抽筋”的大学生活不同,西语专业生的日常相对固定:每天都有早课,需要提前预习。
大学阶段让我从对西班牙语一无所知,到逐渐了解、掌握;而真正感受到西班牙语给我的生活带来剧变,是在到达西班牙之后。
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
为了让自己更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也更熟练地掌握这门语言,大学毕业以后,我选择了到西班牙圣地亚哥大学继续读研,专业是当时还算比较冷门的国际政治专业。
去之前很忐忑不安,我自认不是个有国际视野的人,也对课程设置里的世界经济、国际私法、欧盟一体化、国际关系史一无所知。
临行前和大学外教聊到这件事,我表露出了我的顾虑和担忧:“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
“Por lo cual vas a España.” ——这就是你要去西班牙的原因。
外教的话让我心中积压已久的乌云逐渐散开,也是,不会也没关系,去学就好了嘛。
但乌云并没有散开很久,便以更沉重密集的方式卷土重来。
出国之后发现,很多在国内习以为常的事情,突然变得无比艰难。比如上课没有教材,没有办法预习,只能靠听老师叙述、看老师的PPT、借同学的笔记来支撑日常的学习。
比如第一学期上课听不懂,但期末考试如期而至,只能借同学的笔记来复习。
这个时候,选谁的笔记就很重要了:手写的笔记借来也没用,因为看不懂当地同学的字(就像外国人学完楷体的中文,突然看到行书、草书一样懵);
上课电脑噼里啪啦敲得很响、记笔记很认真的同学,借笔记也要稍微谨慎一些——因为可能他们记下了老师说的每一个字,包括上课开的玩笑、老师说错了又重新修改的话语、或者与课程无关的发散讨论……
期末复习到凌晨的日常
除了学习带来的挫败感之外,还有因为时差和作息改变时不时疼痛的胃、因为水土不服全身长的疹子淤青、初到西班牙没有家人和老朋友的形单影只、以及有着四川胃却不会做饭带来的毁灭性打击。
但事物都有两面性,生活也不总是让人情绪低落。
因为专业的原因,我所在的班级有很多不同国家的同学:巴西、西班牙、葡萄牙、墨西哥、哥伦比亚……
大家会时常一起讨论国际话题,老师们也会经常给出一些话题让同学们发表看法,其中有不少跟中国相关,比如“中国在世界多极格局所扮演的角色”、“四大银行在中国抵御全球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课堂讨论
作为专业唯三的中国学生,老师时常会让我和另外两位同学谈谈看法。每当这种时候,都会有种很神奇的感觉。
以前总觉得,只有ZF、新闻媒体、国际会议这些渠道才能让外国了解中国,对外传播文化并非我们力所能及的事,这些词汇对我来说依旧遥不可及、意义重大。
课堂上的讨论让我们明白,原来我们每一个人的发言也能成为传达信息的小小媒介,让外国人知道“原来中国人是这样想的”。
因为我们的发言、分享和讨论,老师们和同学们越来越喜欢跟我们谈论与中国有关的话题。
有时一起参加讲座,教授提到中国,班群里都会开启夸夸模式:“中国真棒,中国要冲向全球了。” “没有没有,我们只是买了几家公司啦。” “能去你们那儿上班吗?我还有机会学中文吗?” “我怕是两辈子都学不会中文。”
那时候突然理解了鲁迅先生的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回来后还是会偶尔想念在圣地亚哥的生活:
想念那里胖得像老母鸡的鸽子,一到秋天就掉落满地的野生板栗,刚从大西洋捞出来的1欧一个的生蚝,建筑方方正正、毫无设计感的法律系教学楼;
平时严肃得不行、却会在我没考好的时候给我糖吃的国际法教授,和永远叽里呱啦、吵吵闹闹但真诚对待我们的西班牙和拉美的同学。
刚到西班牙每天写的日记
我从未想过自己能在祖国与世界的交流中扮演一个桥梁的角色,在一年的读研生活中,我们也确实在不知不觉中,让西班牙和拉美的同学对中国多了一些了解。
希望这篇文章也能让对国际政治感兴趣、让还没有去西班牙读研的学弟和学妹了解更多学习的日常,明确尚且模糊的未来。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