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相对论回顾

在对研究发现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我们深入探讨: 一方面,从哲学角度反思归纳原理如何塑造了物理学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归根究底,数学物理的方法实质上正是一种数学归纳法的实践与运用。

广义相对论(General Relativity ,GR)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 .Einstein)于 1915 年正式提出,被誉为现代物理学最具革命性和深远影响的基石之一。它突破了牛 顿经典力学“绝对时空”与“超距作用力”的思维定势, 将引力诠释为时空几何的曲 率效应,从而在不同尺度(从行星运动到宇宙膨胀)以及不同强度引力场(从地球表 面到黑洞附近)都取得了极为精确而深刻的成功。

本报告在以往的简要介绍之上,增加了更多的历史文献考证,更详细的公式推导, 更丰富的理论模型与应用案例,以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和数学结  构,并从多个角度(观测,理论,数值模拟,宇宙学等) 获得对现代引力研究的多层  次认知。

1.1 牛顿力学的局限

在广义相对论诞生之前,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Newtonian gravity)已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堪称“无可置疑”的经典理论。自 17 世纪末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Philosophice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中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以来,它成功 地解释了几乎所有人类所观测到的天体运动现象,为天文学与力学的发展奠定了稳固 的根基。牛顿将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与自己的运动定律相结合,提出了引力与距 离平方成反比,与质量成正比的基本规律,这一理论能精准解释行星绕太阳的轨道周 期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也能预测潮汐现象,彗星运行轨道,双星系统以及太阳系 内各行星之间的相互影响等。万有引力定律:[1-8]

                                                              \mathrm{F}=\mathrm{G} \frac{m_1 m_2}{r^2},                          (1)

然而,随着天文学观测设备与测量精度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在一些极端或精细 的观测中发现牛顿引力理论无法完美解释的细节差异。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水星近日 点进动(perihelion precession of Mercury)的异常。按照牛顿力学的预言,行星在椭圆 轨道上每次经过近日点后,近日点的位置都会略有进动, 但观测值显示,水星的近日 点每世纪进动量多出大约43 角秒,与单纯的万有引力平方反比定律无法解释这部分 “余量”。在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天文学家曾尝试用各种方法来补偿这 43 角秒的 偏差,比如假设在水星轨道内还有一颗未知行星(当时被称为“Vulcan”),但始终没有实质性的观测证据。一直到爱因斯坦于1915 年提出广义相对论,并用其场方程进 行严谨计算后,才成功解释了这 43 角秒的额外进动,成为广义相对论理论最早,同时 也是最具说服力的胜利之一。

不仅如此,在太阳系外观测,双星系统,甚至大尺度星系团的引力作用中,人们 也逐渐发现有些细微之处难以用牛顿理论给出完美的说明。通过这些“漏洞”,科学 家们愈发意识到经典牛顿力学假设的时空观需要被革新:引力或许并不是简单的 “力”,而是与时空结构本身相关的某种几何效应。广义相对论后来在这些领域的精 确预言与观测吻合,让物理学界对时空和引力的理解产生了根本转变。

1.2 狭义相对论的启示

要理解广义相对论的诞生,必须先了解它的“前身”——狭义相对论(Special    Relativity)。1905 年,年轻的爱因斯坦在“奇迹年”里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彻底颠覆  了人类对时间与空间的看法。狭义相对论不仅表明光速在所有惯性参考系中保持不变, 而且指出时间和空间并非牛顿所设想的彼此独立的“绝对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可  以通过洛伦兹变换(Lorentz transformation)相互转化的时空坐标,时与空在高速运动  或强引力环境下会出现“长度收缩”和“时间膨胀”等效应。这个对时空的重新定义, 开启了物理学研究的新纪元。

更为深刻的是,狭义相对论否定了以太(ether)的存在,强调物理定律在所有惯 性系中形式相同。这种对参考系相对性的拓展,为后续研究“加速度参考系”与“非 惯性系”时可能出现的各种现象埋下了伏笔。 从当时的数学家闵可夫斯基 (H .Minkowski)对时空结构的几何化阐述中,我们也能看到狭义相对论所带来的重 要思想:把时间与空间统一看作四维时空(spacetime)。正是这些崭新的概念,让爱因斯坦在思考引力问题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加速度可以影响时间和空间, 那么或许引力也能在统一的时空结构中以几何方式来体现。于是,他开始尝试将引力 纳入相对论的整体框架,并在 1915 年发表了彻底革新的广义相对论。

1905 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彻底否定绝对时空,给出洛伦兹变换:

\begin{aligned}
& t^{\prime}=\gamma\left(t-\frac{v x}{c^2}\right), \\
& \mathrm{X}^{\mathrm{I}}=\mathrm{Y}(\mathrm{X}-\mathrm{vt}), \\
& \mathrm{Y}^{\mathrm{I}}=\mathrm{Y}, \mathrm{Z}^{\mathrm{I}}=\mathrm{Z}, \text { 其中 } \gamma=\frac{1}{\sqrt{1-\frac{v^2}{c^2}}}
\end{aligned}                                    (2)

 其中狭义相对论在惯性系(无引力或等效匀速运动)情境下取得巨大成功,但在讨论非惯性运动(加速运动)或引力场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人们自然会问:若引力是一种 几何效应,那么是否能通过更一般化的坐标变换,将引力 /加速度等效处理?这恰恰 暗示了广义相对论的基本思路。

1.3等效原理的确立

在狭义相对论诞生后不久,爱因斯坦就把目光投向了引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历史上,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或斜塔实验(虽有争议,但思想影响深远)显示了自由 下落加速度与质量无关的奇异现象。此后人们观察到:在真空中,羽毛和铁球会同时 落地;在做高精度摆钟实验时,也能发现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具有数值相等的特性。 牛顿时代对此虽然有过讨论, 但一直只被视为一个“巧合”或“经验事实”,尚未上 升到理论框架中的核心地位。

爱因斯坦认识到,这种“巧合”极具深意。他于是在 1907 年左右提出了等效原理(Equivalence Principle),明确写道:“在一个足够小的,匀加速运动的参考系(或自  由落体参考系)中,任何局域实验都无法区分加速度引起的效应和引力场的效应。” 换言之,如果你在一个密闭的电梯里,这个电梯或者在地球表面静止(受到重力),  或者在深空中以相同加速度向上运动,那么在电梯内部进行物理实验,如弹簧振动,  光线传播等,你都无法通过局域实验来断定自己所处的真实环境。

这一认识极为关键,它告诉人们:引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力,而可以被视 为时空曲率的一种体现。正因为存在等效原理,在"自由落体"的框架下,局域物理 规律与狭义相对论中惯性系的规律并无本质差别。这样, 广义相对论就能在局部继承 狭义相对论的形式,而在大尺度或强引力场的情形下,通过场方程来描述时空几何是 如何被质量-能量分布所扭曲,进而导致我们在宏观上感知到的“引力效应”。等效 原理可谓是广义相对论的基石,它统一了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为后来的一系列严谨 数学推导奠定了坚实的物理基础。

等效原理(Equivalence Principle)是广义相对论的基石之一,它指出:在一个局域 且足够小的参考系中,无法区分均匀引力场与匀加速运动所产生的效应。其数学表述 常借助于惯性质量 mi  和引力质量 mg  的相等性[1-8]

\mathrm{m}_{\mathrm{i}}=\mathrm{m}_{\mathrm{g}}                                                                                     (3)

等效原理预示,在小范围内通过恰当的坐标变换(如自由落体参考系),可以将 引力“消去”,使物理规律与狭义相对论完全一致。而对于大范围时空,引力则体现 为几何的弯曲,导致参考系之间的度规转换与牛顿框架下完全不同。

对等效原理的经典实验验证可以追溯到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尽管此实验在 历史上可能存在争议)与后来的艾 ötvös 实验。 20 世纪以来,通过微扰实验,卫星观 测(如 STEP 等计划),以及引力波探测,等效原理都得到了高度精确的检验。

1.4 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与几何结构

1.4.1黎曼几何基础:度规,仿射联络与曲率张量

广义相对论将时空建模为四维伪黎曼流形(pseudo-Riemannian manifold),其核心是度规张量 gμv ,定义了时空间的距离度量:

d s^2=g_{\mu v} d x^\mu d x^v,                                           (4)

μ, v ∈ {0,1,2,3} 。与狭义相对论的Minkowski 度规 ημv  = diag(—1,1,1,1) 不同,广 义相对论中 gμv  可以是位置依赖的函数,体现了引力的非平坦性。

在给定度规下,可定义仿射联络\left(\Gamma_{\mu \mathrm{v}}^\lambda\right) ,也称 Christoffel 符号:

\Gamma_{\mu v}^\lambda=\frac{1}{2} g^{\lambda \sigma}\left(\partial_\mu g_{v \sigma}+\partial_v g_{\mu \sigma}-\partial_\sigma g_{\mu v}\right) .          (5)

对于仅受引力(几何)作用的自由落体粒子,其世界线满足测地线方程:

                       \frac{d^2 x^\mu}{d \tau^2}+\Gamma_{\alpha \beta}^\mu \frac{d x^\alpha}{d \tau} \frac{d x^\beta}{d \tau}=0                                                 (6)

其中 τ 是粒子的固有时,对光子则使用仿射参量。 Riemann  曲率张量度量了时空 的局部曲率性质:

R_{\mu \nu \kappa}^\lambda=\frac{\partial \Gamma_{\mu \nu}^\lambda}{\partial x^\kappa}-\frac{\partial \Gamma_{\mu \kappa}^\lambda}{\partial x^\nu}+\Gamma_{\mu \nu}^\eta \Gamma_{\kappa \eta}^\lambda-\Gamma_{\mu \kappa}^\eta \Gamma_{\nu \eta}^\lambda                                             (7)

压缩该张量得到 Ricci 张量 Rμv  和 Ricci 标量 R :

R_{\mu v}=R^\lambda{ }_{\mu \lambda v}, R=g^{\mu v} R_{\mu v} .                                      (8)

曲率张量和 Ricci 张量在爱因斯坦场方程中扮演核心角色,描述了时空几何与能量

-动量分布之间的对应关系。

Bianchi 恒等式是曲率张量满足的重要几何恒等式:

\nabla_\lambda R_{\sigma \mu \mathrm{v}}^{\mathrm{P}}+\nabla_\mu R_{\sigma \mathrm{v} \lambda}^{\mathrm{P}}+\nabla_{\mathrm{v}} R_{\sigma \lambda \mu}^{\mathrm{P}}=0                                    (9)

它使得爱因斯坦场方程中的能量-动量张量具有协变守恒性质: ▽μ Tμv  = 0 。也即, 广义相对论中的能量,动量并不会凭空出现或消失。

1.4.2 爱因斯坦场方程的推导与形式

广义相对论可从变分原理出发,通过爱因斯坦-希尔伯特作用量(Einstein - Hilbert action)来推导:

S=\frac{1}{2 \kappa} \int R \sqrt{-g} d^4 x+\int \mathcal{L}_{\text {matter }} \sqrt{-g} d^4 x, \kappa=\frac{8 \pi G}{c^4} .(10)

其中 R 是 Ricci 标量,

 体现了广义坐标系下的体积元, Lmatter   是物质场的拉 格朗日密度。

对度规变分对度规 g_{\mu v} 作变分 \delta g_{\mu v}  ,利用恒等式

                                  \delta(\sqrt{-g})=-\frac{1}{2} \sqrt{-g} g_{\mu \nu} \delta g^{\mu \nu}  (11)

以及

\delta(R \sqrt{-g})=\left(R_{\mu \nu}-\frac{1}{2} g_{\mu \nu} R\right) \sqrt{-g} \delta g^{\mu \nu}+\text { (全微分项). }       (12)

去掉全微分边界项后,可得到著名的爱因斯坦场方程:

                                        R_{\mu \nu}-\frac{1}{2} R g_{\mu \nu}=\frac{8 \pi G}{c^4} T_{\mu \nu}   (13)

其中 \mathrm{T}_{\mu \mathrm{v}}  为能动张量(应力-能量张量)。

1.4.3 动量守恒与 Bianchi 恒等式

由 Bianchi 恒等式 \nabla^\mu\left(R_{\mu \nu}-\frac{1}{2} R g_{\mu \nu}\right)=0

  可得

\nabla^\mu T_{\mu v}=0 .                                                 (14)

这意味着物质能量和动量在广义相对论框架下满足协变守恒。尽管“能量守恒” 在一般时空曲率背景下的定义较为复杂,但局部守恒与能动张量的零散度是依然成立  的基本原理。

1.5对非线性求解的挑战与近似方法

由于爱因斯坦场方程是高度非线性的偏微分方程组,其在一般情况下难以得到简 单的解析解。常见的研究策略包括:

 对称性简化:假设球对称,轴对称或均匀各向同性等,以得到Schwarzschild,Kerr ,FLRW 等具有代表性的精确解。

 弱场近似:令度规 g_{\mu v}=\eta_{\mu v}+h_{\mu v}  且\left|h_{u v}\right| \ll 1 ,可在线性级别上得到引力波 方程,后牛顿近似等。

 数值相对论:通过数值算法(有限差分,有限元,特征方法等)直接求解强引 力场下的演化方程,特别适合双黑洞并合,塌缩等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炎。恒星结构演化导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      李宗伟,肖兴华。天体物理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3]      刘辽,赵峥。广义相对论 (第二版)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王永久。相对论,天体和宇宙[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      徐仁新。天体物理导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      赵峥。黑洞与弯曲的时空[M]。山西: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7]      赵峥。黑洞的热性质与时空的奇异性一零曲面附近的量子效应[M]。北京:中国科技大学出 版社,2016

[8]      霍金著,许明贤,吴忠超译。时间简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