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白,从酒中品味盛唐,由望月梦回长安……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与酒,是唐诗中说不尽的话题。酒与月,是李白终生一刻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把美酒、明月和诗人自己写到极致的诗篇,非此《月下独酌》莫属。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孤寂忧愁的情怀。诗的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有诗人自己,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带自己内化成了三人,举杯共酌,冷清的场面瞬间热闹起来。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旧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无生命的月、影在李白这里,成为最亲密的伙伴,此时无情胜有情。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孤独与不孤独相互纠缠的复杂情感。
这首诗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韩愈说他“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白居易说他“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余光中说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碰到贺知章。贺知章见到李白并读了他的诗文之后就说,“子谪仙人也!”说李白是从天上被贬降到人间的一个仙人。
中国古代诗人中,有两个得到过“仙人”的评价:一个是李白,一个是苏东坡。苏东坡被称为“坡仙”,古人说他有“逸怀浩气”,他的诗像“天风海雨”。可倘若以李白和苏东坡相比,分别在于:李白是“仙而人者”,苏东坡是“人而仙者”。李白是生来不受任何约束的天才,他不甘心生活在约束中,所以他的一生,包括诗作,所表现的就是在人世之中的腾跃挣扎。
这样的人生并未让李白消沉下去,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他自称酒仙,饮酒赋诗是李白一生最大的乐事。《金陵与诸贤送权诗意序》的结尾说:“举目四顾,霜天峥嵘,衔杯叙离,群子赋诗以出饯,酒仙翁李白辞。”李白往往把饮酒与作诗联系在一起,所以,李白的酒诗很多,历代以来褒亦有,贬亦有,在当时杜甫就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载有王安石语“白诗近俗人,易悦故也;白识见污下,十首九说妇人与酒”。可以说无酒就无李白,无酒便无李白诗。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绝对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他的一篇篇旷世之作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虽跨越千年却光彩依旧。李白一生作诗众多,存世的诗有九百余首。
李白年轻时写过一篇《大鹏赋》,他说大鹏鸟一飞起来,整个宇宙都被它撼动了,而这么大的一只鸟“怒无所搏,雄无所争”——世界上没有一个与它相近的同类,甚至想找一个搏斗的对手也没有。李白的“飞扬跋扈”,又有几个人能相知相赏呢?
他临死时写了一首《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把自己比作一只在中天摧折的大鹏鸟。怀有一种天才的恣纵与自信,李白在一生的腾跃和挣扎之后,终于落寞殒落。
无与伦比的孤独感成就了李白这位千古奇才。古往今来,李白的孤独也时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花间月下,孤影自盼,我们总也无法忘却自己心中的那个李白。
李白的诗与酒
李白爱酒,世人皆知,酒中有乐,酒中有趣,酒中有天地。饮酒世人皆能,但能喝得如此潇洒,如此豪放,自古至尽未有几人。
李白爱诗,世人皆知,诗中有景,诗中有情,诗中有大千世界。诗人如恒河沙数,但能写得如此超脱,如此浪漫,自古至尽也未有几人。
李白是酒仙,杜甫曾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也是诗仙,当年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慕名而来,一见面“奇其姿”,而后“说(悦)其文”,待看到《蜀道难》时,连声赞叹:“真谪仙人也!”
中国的诗人大都爱酒,也许是清醒时有太多的顾忌,太多的牢笼,一喝酒,所有的藩篱都融化在酒里,诗也就汩汩滔滔地奔泻而出。“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酒后的诗,酣畅淋漓一泻千里,那种意兴横飞的快感是清醒时所无法比拟的。
王安石曾说,李白的诗“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此话有些偏颇,但李白“《乐府》之外,言妇人者极少,言酒者固多”却是事实。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豪放;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的浪漫;
“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超脱;
“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前”的惬意;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落寞;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苦闷……
诗由酒生,酒助诗兴,大诗人的灵感才气、高风亮节,在酒的熏陶下越发迸射出浓烈的风采。
有人说李白的诗学思维是一种醉态思维,把醉态融入笔墨,变成生命方式和思维方式,这比浪漫主义更具魅力。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何谓三人?李一人,月一人,酒一人。月即嫦娥,天上美人;酒即青莲,人间美人。李白与酒合二为一,所谓李青莲是也。李白所以生出那么多天上人间来去自由的奇思妙想,概源于此。
李白是抽象的,李白与诗、李白与酒才是生动的,由此而构成的盛唐的象征、民族活力的象征是值得永久留恋和怀念的。盛唐之盛,固然在锦天绣地、满目俊才,却也少不了诗情勃兴、酒气纵横,余光中在《寻李白》中唱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随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李白的内心世界是一个自由、理想的世界,然而在现实中,他遭到的却是权贵的排挤、嘲笑、冷遇、谗言,可是他不甘心轻易地抛弃自己热衷的追求,于是他喝醉了,只有在酒中的天地他才能找回真正的自己。喝了酒,他敢于让权倾朝野的高力士为他脱鞋,敢于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指手画脚,敢于醉眼斜视九五之尊的唐玄宗……
李白的一生是漂泊的,而漂泊自然离不开酒,“羁旅长堪醉”,漂泊时的思乡、孤独、苦闷,都可以在一醉中得到解脱;而漂泊时的潇洒、浪漫、豪情,也都在一醉中得到升华。酒入愁肠,也就成了大诗人所向往的境界。梧桐夜雨、芳草斜阳、断鸿声里,烟波江上,唯酒与愁才堪与此情此景相配。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他无从知道,也不想知道。
李白在饱尝了世间的酸甜苦辣,留下了光耀千秋的伟大诗篇之后,摇摇晃晃地来到了采石矶,忽然发现水中有一轮圣洁的、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的明月,他陶醉了,摆脱下世间所有的羁绊,纵身一跳……
他寻梦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