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读书笔记(六十一)
图片发自简书App
内圣外王的菩提心
经云:“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佛说假使世界上有人,用无量无数充满宇宙那么多的宝物布施,这个人当然功劳大,福德大。南师讲,佛经的文学是朴实宽松而不是精细的型态。有时它文字上没有作转折,但是一看就懂了。其实“若”字就是转折,若就是假使,假使有一个“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佛说的有个先决的条件,就是发菩提心。这可是很严重的了,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就是觉悟,不是我们中文讲的觉悟,是大彻大悟,般若波罗密多这个觉悟;是能超脱三界的这个觉悟。悟道就是菩提心的体,菩提心的相与用是大悲心,大慈大悲。真发了菩提心悟了道的人,不必劝他发大慈大悲心,他已经自然发出大慈悲心了。
有人说:我什么都信,就是有一点,发不起菩提心。南师说:你观念不要搞错了,以为看见花掉下来,眼泪直流,看到一点点可怜事而心软,那个叫发菩提心吗?那是提菩心,不是菩提心。那是妇人之仁,是神经不健全,肝气不充足,或者肾亏,所以容易悲观,容易掉眼泪,就是如此而已。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菩萨低眉,金刚怒目,大慈悲,武王一怒而安天下,这些才是菩提心,大悲心。用仙家的道理来说,菩提心是内圣外王。体是内圣之学,用是外王之学。以佛家的道理来讲,菩提心的体,大彻大悟而成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罗密多,形而上道,证道。菩提心的用是大慈大悲,爱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不是躲在冷庙的孤僧,或自命清高的隐士。
金刚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意思是依教奉行,依他所教育的,老老实实的去体会,去修持。在行为上,做人上,打坐做功夫上,乃至做事上去修持。
学佛者的懒惰和自私
这里南师生动描述了学佛者的懒。有些人学佛以后,第一个毛病就是懒。学佛修道的人都很懒,看起来是万缘皆空的样子,实际上研究他的心理行为,那是绝对的懒,空是假的,懒是真的。说他空了,躺在那里,或坐在那里,妄想多得很,一点都没有空。可见他很忙啊!他愿意躺在那里坐在那里忙,叫他起而行之,他说学佛的人不来这个;实际上是懒。叫他发菩提心来利世利人,阿弥陀佛,我不是菩萨啊,要有菩萨心的人做啊,他自己懒,自私。叫他起来做点小事,他就懒起来了,拿空来挡。根据南师的经验,学佛修道的人,废物多,懒的多。佛叫他精进,你做不到,叫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他作不到。姑且不论诸恶莫作,一善都不行是真的,因为他懒嘛!这是学佛者要自我检讨的,非常严重的问题。南师说,金刚经最后叫人们受持,精进之心没有,利他之心没有,那是金刚经在持你,不是你持金刚经。
“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依此修持,“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说不是指现在的讲演,而是解释发挥这个道理,说给人家,使人了解。“其福胜彼”,佛说那比用三千大千世界珍宝布施还要厉害,因为这个是法布施。佛学认为法布施比财布施更重要。什么是法布施呢?就是精神的布施,为人类的智慧生命,文化全部的功德而作的布施。所以他说这个福德胜过财布施。
法布施如授人以渔,财布施如授人以鱼。法布施是根本的管长远的布施,而财布施是暂时满足所需,甚至有时显得多余的布施,因此,法布施胜于财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