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无穷智慧,对学习国学我也是心向往之。其实很早就已结缘,当时听老师讲国学时感觉摸不着头脑,特别难懂,我想也许是缘分未到吧。最近果妈和王老师发起了经典共读的活动,带领群里的小伙伴一起学习国学,正好和我的愿望不谋而合,赶紧报名参加。之前在王老师推荐的《王阳明大传》里知道了四书是五经的基础,《大学》又是四书之首,这次共读的第一本就从《大学》开始,对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好的切入点。
通过十几天的坚持学习,收获良多,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心中也明朗了许多。《大学》是一本特别好的修身指导手册,其中指明了儒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向。
《大学》的“三纲领”说明了儒学的的宗旨在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至善”的境界。《大学》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明了学习的目的。其中最根本的在于修身,修身向内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向外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用庄子的话来概括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首先要诚其意,正其心。所谓修身要诚其意就是要真诚,君子慎独,我们在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要人前人后一个样,真诚的做人。除了要诚其意还要正其心,就是要端正心思,当我们的内心被各种喜怒哀乐填满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失去理智,所以我们要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来修身养性。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德才兼备,做好自己,只有一个有德行的人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这不是一件形而上的事情,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修身的过程中我们要“格物致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让自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的学习实践,实践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去除自己身上不好的品行,每天坚持修炼自己,时时刻刻追求品德的完善,每天都要呈现一个全新的我。
修身要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什么位置应该怎么做?《大学》里很明确的告诉了我们,“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不同的位置,不同身份的人要知道自己的“所止”,才能在自己的所处的位置上做到最好。
作为一个父母的女儿、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一个家的女主人,真心的希望自己的家能够“家和万事兴”。但事实上做到这一点又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人是生活在情境中的,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使得每个人对生活的认知不同,相处中便会有各种摩擦矛盾产生,这时候要明白我们在家中面对不同人的不同身份做到自己应该做的,对父母要孝顺,对丈夫要理解,对儿女要慈爱,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这个家就会越来越好。曾经因为孩子的学习生气、郁闷,孩子也每天不高兴,整个家也因为我每天训斥孩子而处于一种紧张的气氛中,自己觉得很难受但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当听到樊登老师说当你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感觉到痛苦,那一定是你的方法出了问题,而不是孩子的问题。我开始反思自己,仔细琢磨孩子的话,“你怎么老是拿我和别人比”“你为什么看不到我的优点”,仔细琢磨孩子的话,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我的错误的教育方式已经掩盖了我的初心,盲目的追求导致我不知道养育孩子的目的,于是赶紧改变自己,之后不再每天紧张担忧他,不再找他的错,开始找他身上的优点,做一个母亲该做的,爱他拥抱他,同时也改正自己的行为,不再强迫孩子学习,而是自己努力学习,给孩子树立榜样,和他一起探讨学习中的问题,慢慢的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好,家里的氛围也开始变得平和起来了。
其实不论我们身处何处,修身是根本,明确了方向,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