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第一个用在生产环境的React项目提交了,总算是在前端之路上迈出了另一步。
当初选择这个技术栈的时候还是很忐忑的。一方面是传闻中陡峭的学习曲线,另一方面也是框架大战乱花迷人眼。不过这个小项目的完总算是让我松了口气,总算是证明了可行性。
回顾这几个月的学习历程,不得不承认人最大的敌人的是自己。如果当初我选择了那个熟悉的开发环境,就绝对不会在几个月后有如此的进步。主动放弃舒适区是种煎熬,好几次我都在想: 如果用xxx的话很快就可以解决啊。好在忍住了回头的冲动,硬着头皮踩完坑,也理了解了许多之前从未思考过的问题。
React本身并不难,只要理解了props和state的区别就可以上手了。但React只解决了view的问题,要构建完整的项目还需要搭配其他组件,而React的生态环境才是真正复杂之处。SPA必须上router,于是得学react router,如果要配合redux还得考虑react redux router。state的管理是上flux还是redux呢?或者新鲜出炉的mobx也不错?考虑国际化,又得从许多i18n库中选一个。项目的工程化又是个难题,构建的webpack是标配了,还得熟悉各种插件。然后是测试,karma、jsdom、mocha、chi、jest、tape、enzyme……看到这里许多人都已经懵逼了,更别提去一一熟悉这些组件了。
我的学习方法是抓住本质:React is React,任何围绕React构造的组件必然符合props和state的概念。熟悉了React,其他的组件自然也不会难理解,用到时再去看docs就可以了。在选择组件的时候必须问两个问题:这个组件解决了什么问题?我现在有这个问题吗?回答不出来就不要因为cool而添加组件,必须牢记:多增加一个组件,就给项目多增加了一分复杂性,也就减少了一分项目的稳定性。
至于JFX和v-dom,我认为如果不是做理论研究的话,可以先将他们当作既成事实先用起来。当React相关代码写多了,这两个看似怪异的东西的作用自然了然于胸。现在我再回过头去看,v-dom其实就是一个表示dom结构的JS object,而JFX则是创建这个object的简化语法。
React不再依赖event listener来同步dom更新,而是当state改变的时候就重新渲染整个dom。这简化了state的同步,但重新渲染dom却是十分影响性能的。比如有一个包含一百个子项的列表,当其中的一个改变时就得重新渲染这一百个子项,这样的性能必然是无法接受的。于是v-dom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React的render函数改变的只是v-dom的结构,再用v-dom和dom的状态做比较,找出真正需要渲染的dom部分。于是一个既简化了状态同步,又相对高效的方式就这样产生了。另外,由于增加了v-dom这个抽象层,React不再完全依附于Web。v-dom可以和各种原生平台进行映射,我们就有了目前大热的React native跨平台解决方案。
这就是为什么React不再使用常见的template,而是由render函数返回一个v-dom,最后由framework来做算法比较最后更新dom或是其他native组件。一篇比较React和Angular的文章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他们的本质区别:Angular使用JS来强化HTML,而React本身就是JS。
一个优秀的framework不仅要有优秀的特性,更应该引导开发者写出优秀的代码。这一点上,强调FP和组件分离的React无疑是成功的。组件化的概念从Web component标准就引入了,而首先将这个概念大规模用于生产环境就是React。我个人认为React在这一点上的意义远胜过v-dom或JFX。而FP的好处我就不再复述了,从React这两年的发展可以看出社区明显的FP倾向,这或许会对JS标准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从来就不是一个框架原教旨主义者,我相信很快就会有更优秀的框架取代React,Web必将踏过React的尸体继续前进。学习一个框架不仅是产出项目,更是开阔思维和成长技能。每一个优秀的框架都有可取之处,选择任何一个公认优秀的东西都不会错。
关键不是选择,而是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