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眼睛、耳朵除了看和听之外,还有着非常重要的调节功能,比如我们眼睛的晶状体像一个可以调节焦距的凸透镜,当我们看近处和远处时会自动调节焦距,当然看东西时物体的焦距没有落在视网膜上,也是常有的事情。比如我们平时在车站等车时经常会低头看手机上的车票信息,猛地一抬头看远方的大屏幕上滚动的实时信息时,很容易眼前一阵模糊,片刻之后才看清楚,这个过程就是眼睛的晶状体在自动调节物体的焦距。当我们看远方和看近处的时候,眼睛内部的焦距是不同的,是需要晶状体作微调才能看清楚,晶状体像一个变焦的镜头一样,根据物体的远近不断的在自动调节。
其实在生活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就像眼睛看到的远处与近处,我们也要像晶状体一样学会自我调节。我们每天都要奔波在上下班的路途中、要努力工作、要打卡、还要接受KPI的考核。我们每天做的事情考虑的是有没有用?可不可以带来收入?有没有实用价值?我们把一切事物都实用化了,有没有价值变成我们一切选择的取舍。生活在实用化的环境中也需要诗和远方做点缀,像我们眼睛的晶状体一样,要学会自动调节,比如有的人业余时间爱看电影、打游戏,有的人爱爬山、旅游,其实这就是一种抽离现实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也必须要用这种方式去调节。
生活场景的熟悉化会让你忽视身边的美感。像我们每天生活在熟悉的环境里,你知道哪一条是去公司的路,哪一条是回家的路。但是如果你登高,站在远处的高山俯瞰熟悉的道路,曾经那么熟悉,无以复加的那条路,会产生你每天走在那条熟悉的路上不曾有过的感觉,因为你脱离了那种熟悉的场景。诗歌也是一样的,平时我们每天用的那些言语,都是最简洁、最有效、最能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词语。而诗歌,是用我们不常用的,甚至是模糊的、朦胧的具有美感的言辞去表达我们曾经体会过的感受,这样很容易触动我们,唤起我们曾经熟悉的情感和经验,引起共鸣,产生让你突然脱离现实的作用,使你会感觉到生命超越现实之外的意义。这就跟我们眼睛的晶状体一样,我们需要这样的调节,否则你就会近视,更严重的情况你会厌恶生活、厌恶工作,我们需要与现实保持这样的抽离感。
除了与现实保持抽离感之外,我们也要学会平衡现实,寻找生活的意义,看到社会快速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捷。就像耳前庭位于内耳,可以平衡、协调身体所有的肌肉,是身体传达给肢体感官信息的枢纽,耳前庭里面有3个互相垂直的半规管,当人体失衡时,半规管便产生平衡脉冲,通过大脑的平衡中枢激发相应的反射动作,使人体恢复平衡,并避免可能的伤害。这也是先天的本能反射之一。就像你连续原地转圈的时候,为什么会头晕目眩?其实就是你耳前庭跟你眼睛看到的东西不匹配,耳前庭给大脑的刺激是还在继续转,但是你眼睛看到的东西没有转,也就是视觉信号和平衡信号不匹配时,你就容易头晕目眩,但是眩晕时身体会自动保持平衡,不会摔倒,这就是耳前庭半规管的自动调节功能起了作用。
这个现象给我们带来生活的启示,就是我们不能总是沉溺于游戏、电影,或者沉溺于虚幻缥缈和现实生活脱节的幻象中。就像当今很多有厌世情节的人,每天的生活只有抱怨,觉得当今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活着看不到希望,前途渺茫,每天都在抱怨中虚度光阴。但是你眼睛其实可以告诉你,社会是在不断进步,我们现在使用的互联网、还有各种软件、工具可以让你足不出户就学到很多知识,可以跟钱钟书、陈寅恪这样的大学问家在线比记忆力、比效率。我们现在的识字率达到98%,过去只有大学问家才能享受的通用知识现在可以达到大众普及。经过世世代代辛苦劳作创造的财富,我们现在可以让更多的人免于饥饿、夭折,可以生活变得的越来越好。
作为当今的社会人,既要保持现实的抽离感,又要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我们究竟要选一个怎样的尺度,去平衡工作和生活,平衡当下和未来,平衡理想和现实,这是一个选择题也是一个人生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