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孩子是愿意学习的,需要威逼利诱。
但是即使我过去一两年读了几十本书,自认为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我的思维模式提升还是不太够大。
比如,我规划的家庭活动计划表启动时间是孩子妈离职之后。为什么现在不能开始?因为我的时间还是地方不够?更大的可能是因为我的做事和思维惯性。
惯性的问题难改,但必须改。从个人的管理开始。
> 早睡,早起,健身,摸鱼时间少看短视频,多读书。
以身作则是唯一方法。
# 二
老丈人的赡养似乎是个问题。我今后也可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说起来,可能是家庭的教育问题。五个兄弟姐妹并不是那么和睦,至少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和睦。
也可能是因为经济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学习能力和思考深度。
只是都已经四十多岁,要改变很难了。
我关心这个问题,有点为了表示我思考水平的嫌疑,也有为了今后处理自己家问题做点预备。
但是,也实在是看不过,五个兄弟姐妹怎么就不能商量出一个方案来呢?老人家辛辛苦苦一辈子,生养了五个孩子,难道老了只能依赖一个留在了身边的儿子?三个在上海大都市定居的子女居然不愿意一起商议?
想想真是无语。孩子妈这样的兄弟姐妹值得我交往吗?
如果不是因为亲戚关系,甩不掉,我不可能和他们有什么交集。
如此说来,两年来,我曾经试图给他们一点帮助、启发的意愿到此该结束了,完全没有改进,反而是有点走向反面的迹象。所以,一定要管住自己想帮助他们的欲望。过好自己的生活吧。
# 三
人工智能的讨论越来越多。俞敏洪甚至说,没用过chatGPT的企业家,没有资格说自己是高科技公司。
今天看到一个观点,其实是几年前就出现的观点,这次借着人工智能的东风,又被重新提了出来:
> 给每个人直接发钱,不用工作即可获得基本生活费。
这很可能是行得通的。事实上,真正的人工智能应用起来之后,机器人就是人类的奴隶,奴隶供养奴隶主,这种事情人类可是一直都做得的得心应手的啊。
为了让人类能感受到一些生命的乐趣,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比如读书奖励,健身奖励,写作奖励,通过奖励区分不同人类的生活质量。
当然,有更高追求的人也可以去工作,这些人将获得更好的生活补贴。
否则人类这么聪明的大脑仅仅是为了一日三餐而劳作,有点浪费了。有时间做点研究,创新或者快快乐乐不好吗?
问题在于谁来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