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花辞树r
第一次去北京,时近九月,我和姐姐在什刹海畔的亭子里度过了一个安静的下午。那时,什刹海的荷花多已凋谢。
北京于我,并无太大的吸引力。生在南方、长在南方,我已熟悉且习惯了南方的春夏秋冬,我热爱并留恋南方的风土人情。可当我真的踏足那片北国的土地时,我还是深深地爱上了那里,尽管我只是匆匆地看了它一眼。
走进北京前,北京就是首都;踏进北京后,北京就成了北平。每一寸土地都写满了历史,每一片砖瓦都印入了沧桑,那里凝聚着中华文明的精华。
在北京的半天时间里,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悠闲自得的白发老人相互搀扶着在湖边散步;疯狂拍照的游客旅人努力用镜头记录每一处风景;抱着书本的小学生三五成群结伴去补课;匆忙赶路的上班族计算着本月的收入与开支;手拿地图的外国人用撇脚的汉语问着路……许多人在这里成长,许多人在这里逐梦。
走在什刹海景区内,我时不时地可以看到两三辆三轮车,骑车的老人说着带口音的北京方言,十分熟练地向身后的游客介绍他美丽的家园。北京的每一个角落都拥有它们自己的故事,而那些见证了北京成长的老人一年又一年地传唱着那些散落在老胡同里的历史传奇。
坐火车时,我喜欢随身带本书。回家的路上,我偶然在书中得知纳兰的府邸就坐落在什刹海北岸。湖波柳影,鸥浮鹭立,纳兰曾在《茅斋》中写到:“我家凤城北,林塘似田野。蘧庐四五楹,花竹颇闲雅”。欣赏得了山林之趣,泉林之胜的纳兰自然对所居之地十分满意。而今想来,这什刹海又有了别样的象征意义。
北京于我,也有了别样的意义。
图/摄于八月下旬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