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喜欢罗振宇这样定义的梦想,他说,梦想本质上是制造意外。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心里都有妄念,奔着妄念去的,走在半路上,你可能有被另一个妄念给吸引住了,拐弯,每天发生这个事。在不断的奔向妄念的路上,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意外。于是,对他来说,一件事,可做可不做。只要有空,他就去做。
上那堂课时,谈及自己课堂所学,一直被老师“逼问”目的,为什么要做到这些。当时只顾讲“我要变强”之类的稚嫩回答,虽然可笑,倒一直在反思,“目的”、“计划”、“监督”在做成一件事中的必要性。
目的不能虚。我非工作时间一直在做的两件事:1、看书写读后感;2、自学CFA。宽泛来说,这两件事的目的都一样:我要变强、不想浪费时间在电视手机上、不想体验一个人空虚寂寞的感觉。但,为什么我要变强,不知道;为什么不想浪费时间在电视手机上,不知道;为什么一个人空虚寂寞了不去找别人玩,不知道。
显然,第一件事做的很好,每周坚持写一篇文章,已经写了7个多月,三十左右篇。第二件事没效果。为什么?虽然很不愿意,但我必须得承认,第一件事有个更具体的目的:我在朋友圈立了flag,大意是说每周日12点前必须完成一篇文章,要不然晚一个小时就在“要妹子干嘛”微信群发十块钱红包。如果我没完成,还不发红包,真的好丢人,尤其是群里还有周哥等......
对,这就是我特别具体的目的:怕丢人。结果为了完成这个flag,我真的做到了每周一篇文章,他们看或不看、在意或不在意不重要,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很敏感,我怕丢人。
1、时间、地点、事件、红包数都很明确,你想懒都赖不掉。
2、朋友圈、群里有自己敬重的人,他们是否在意你不重要,重要的是,哪怕有十万分之一的概率,自己也不希望被他们看不起。
所以只能以这种简单粗暴可笑的方式激励着自己了。发朋友圈之前,为什么要做这些?不知道。发朋友圈之后,为什么要做这些?怕丢人。
1、每周日晚上12点之前把本周学习总结整理成文档发到微博并转发至朋友圈。
2、按照遗忘曲线复习。
3、由于平时工作很忙,为节省时间,将锻炼和看书结合起来,边跑步边听书边思考,散步时将自己想法语音记录下来,周末整理成读后感。
自从上完那堂课,我也一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既然每周写一篇文章,为什么不开个公众号?
一直在筹备这件事,虽说如此,还是没有太大的勇气.
1、文章大部分都是无趣无识,一个少年的青春悸动、自说自话,实在没有什么用处
2、个人魅力几乎为零。要是只有两三个好友关注,那就尴尬了。
第二点到无所谓,反正自言自语惯了。初步的设想是,如果要开,一定要开个有用的,至少得对得起一不小心点错了关注了我的好友吧,想把每周看书值得背诵、背下来之后可以拿出来在朋友面前装B之类的美词美句,或是一些好的提升自己的方法,或是自己亲测好用的技巧……记录下来。
短时间内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做这件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