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伤害对自己好的人?被父母溺爱的人为什么通常都只伤害对他好的人?
一个小孩子因为从小在亲密关系中得到了很多爱,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但是再爱孩子的父母和孩子间也会有冲突,孩子对父母还是会有要求,一般这个时候父母会选择忍耐,毕竟是自己的孩子,爱他(她)没有理由。
这种小孩长大后会面临一个挑战,就是当他在面对外界环境的时候,别人对他(她)不好,他们会保持某种礼貌;但一旦面对亲密关系,就会对最爱的人很不礼貌,并且经常会有诸多抱怨,因为他们从小就习惯了对最爱的人抱怨。
其实,这是一种特别天衣无缝的人格分裂,原因在于他们知道不同场景下的背景是什么,从小对小孩无微不至,他就会把这一切背景化。就人际关系来说,在外面,别人对他(她)不好是应该的,对他(她)好反而很感激;但是回到家后,对他好是应该的,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关注那些没有那么好的地方,然后抱怨。
家境优渥的孩子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王子,从小就追求自我惯了。长大后,就将外界的压力带回家里,永远伤害对他们好的人。
这种人会有一个悲剧,就是相处久了之后,朋友们都不想离他们太近。做第二三格朋友是最舒服的,太亲近反而不好。
亲情的底色是无情,无情就是等价交换。
世间的一切都是有代价的,父母对小孩的人格教育非常重要。真正的孝道教育是让孩子明白这一切都是有代价的,世间的一切都是有代价的,要平等的交换。从小真正的高贵就是永远不欠别人。这样才能建立自我,才有资格说“我爱你”,有自我的人才有资格爱别人。
其实在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认识事物的认知底色。举个例子,同样是看斑马,我们会认为是在白条上加黑条,但非洲人认为是在黑条上加白条。认知背景的差异让我们对同一件事产生不一样的看法。背景底色对我们至关重要,但我们常常将其背景化,虚无化,空气化。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中我们常常会出现的问题就是将福利空气化。对旁人总是看别人的好,对亲密的人总是看他的坏。这样很容易在感情上产生偏离,伤害该爱的人,爱可能伤害你的人,别人家的谁谁谁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花更多的时间察觉自己的情感底色,看问题就能有更全向的认知,背景和底色决定你看到的事实。多觉察事情背后的底色,不仅对自己,还能更好的和他人进行沟通。
大向
2019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