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同学想提高作文写作水平,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以六年级语文,何紫《别了,语文课》为例体会下如何感受情感变化。
第一,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通过通读全文,发现第一段使用了对比的方法,介绍了“我”对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变化。
课文是怎样表达“我”的情感变化
带着以上问题,去探究、感悟本文的写法。
1. 探究、感受情感变化
借助旁批,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说一说“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感悟写法,升华情感
第一通过具体事例,写出了对我语文课的情感变化,读起来非常真实、自然。
第二,通过内心独白,直抒胸臆
第三、运用典型事件,表达情感
第四、通过人物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情感
3.精读课文,感受文章具体表达方式
文章记录我在即将离开时,对语文课产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表达出或悲伤、或焦虑、或自责、或欢喜、或感动的情感状态。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语的热爱,表达了对祖国的依依不舍。
文章在描写我对语文课的情感和态度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让读者发现我正在发生的改变,产生阅读的兴趣;同事作者还从第一人称的视角,用细腻的心理描写传达人物丰富的情感,读来既让人觉得符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征,又能产生共鸣。
本文学习路径:
1) 提出本文的核心问题—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2) 接着通过寻找能表达我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把握课文第1-6段的内容。梳理了我情感变化过程。分析我情感变化的原因。
3)然后通过圈画第7-14段我即将离别时的外在表现、内心独白和老师与同学面对离别时的表现,从中可以读出我以及老师、同学对母语对祖国的热爱。
一、寻找情感态度的句子。
真的是在埋怨张先生吗?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不是,只是因为刚刚对语文课萌发了喜爱之情,意识到自己好好学习语文,对曾经懒洋洋提不起劲的自己感到有些后悔和羞愧。
原句的传神之处,不仅仅在一系列动作本身,而是动作的限定语。这些限定语写出了”我”之前对语文学习心不在焉的状态,表达强烈的学习意愿。同时这几个限定语也提现了”我”的焦虑不安的心理。”我”意识到自己报纸的大字标题就有不少字不认识和自己的语文水平实际上仅有三四年级水平这个情况。这让”我”开始着急起来。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自己缺失的知识给补回来。
把一个孩子后悔之前没有好好学习的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反复即写出了内心的不安,又写出”我”对母语浓浓的眷恋和不舍。此时”我”对语文的情感已奔放出来,显得有为强烈。
居然,写出了”我”在张先生的鼓励之下进步之大,突出了”我”内心的惊喜。也从侧面反应出张先生的鼓励作用。这非常符合一个孩子在认识改变之后不断努力并希望自己得到鼓励和肯定的心态。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我”的语文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我”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就要移民去中美洲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是我学习语文的境遇发生了改变。
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当我意识到语文的重要和优美时,我对语文产生了兴趣,移民的事情仅是一个契机。让我突然意识到对语文的热爱—这是我的母语,我对它有天然的亲近感,人总是眷恋自己的祖国的。我在移民这件事的刺激下,努力地学习着。我的语文越来越好。从不及格到满分的体验,也积极的改变着我。在两个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我对语文的情感态度经历了3个阶段:
【懒洋洋、提不起劲】
【渐渐有了兴趣】
【觉得语文饶有趣味、真希望把语文书一下子全学会】
三、寻找我的外在表现和内心独白
老师表扬我,而我哭了,这种反常的表现,很符合一个孩子的认识状态。
因为语文课的进步而高兴,又不得不离开语文课的不舍表达了出来。
直抒胸臆,能写出我情感的热烈,读来仅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我会把我的默书薄一生一世留在身边,这句话更像是一句誓言。表达了我热烈的情感和学好语文的决心。
这段经历将对我人生造成巨大的影响,这样写,能够表达出我对母语和祖国的额深切情感。
抚着我的头,2处意思相同吗?
第一处,张老师还不知道我的心事,她亲切的扶着我的头,是为了安抚我,表达对我语文学习取得巨大进步的肯定。
第二处,张老师轻抚着我头,是因为此时言语上的安慰并不能起到作用,所以她只能用温柔的动作来表达她对我内心痛苦煎熬的理解。
从同学们的表现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老师和同学知道了我哭的原因,也知晓了即将到来的离别。气氛有些沉重起来。大家都知道离别意味着什么,所以同学在纪念本上留言是:不要忘记中国,不要哦忘记中文。而不是不要忘记我。同学们知道我不仅是要和同学离别,更重要的是要和故乡、祖国分开了。
老师送我的课本,代表中祖国的文字,代表着祖国的文化。同学们送的字典和故事书,也是同样的道理。包含有音形意的字典,用中文写成的故事书,都是非常珍贵,非常厚重的礼物。就好像人离开家乡时带走的那捧泥土一样。老师、同学和我一样,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语言。
我热泪盈眶不仅是他们送给我的礼物,更因为他们和我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