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自格里菲斯之后,电影语言就没有了创新”以我看来这句话不免夸大,但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真理,完全独立于格里菲斯而出现的电影语言可以说是没有的。不论是后来的蒙太奇还是长镜头都要遵循基本的电影规则,比如说180°轴线。
在我们往常的认知中格里菲斯是“美国电影之父”甚至于“世界电影之父”是他创造了闪回和平行剪辑。但是据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早在格里菲斯之前,这些电影技巧就已经存在了,格里菲斯只是一个总结者和精明的宣传者,他用报纸宣传他对电影的第一创造力。
格里菲斯最大的能力不是创造技巧而是运用技巧,这同时也是他最大的贡献,为之后的电影制作者提供了经验和范本。是格里菲斯告诉电影制作者怎样把不同的技巧运用在同一部电影之中,由此形成了最初的电影语言——连续性剪辑。
这种电影语言,这种剪辑方式第一个成果就是《一个国家的诞生》这也是格里菲斯在商业上最为成功的电影,紧接其后的《党同伐异》在艺术性上有突破,但在商业上大大的失败了。
艺术性高,为什么商业失败呢?因为讲故事的方式不友好。连续性剪辑所追求的目标是把故事讲清楚,讲明白。讲究动作情节的连续性,这就是《一个国家的诞生》所遵循和践行的规则;而《党同伐异》做到了主题的连续性,格里菲斯将平行剪辑的作用大大的拓宽了,但这就超出了观众的接受能力。
《一个国家的诞生》的优点就是单纯的讲一个故事,但默片的观影体验总是很差的,尤其是叙事宏大的故事片,因为解说字幕的插入会打断观影的流畅性。《一个国家的诞生》又是其中“翘楚”,所以如今的观众反而难以欣赏。
所以我在观影前就看了些故事背景,之后看第一遍了解了故事,第二遍才开始注意到它是怎样用影像讲故事的。
连续性剪辑在讲故事的时候最为基本的一个技巧就是:先用一个全景交代人物与环境,之后切到中景、近景表现人和事物的细节。《一个国家的诞生》几乎每一个场景都是这个技巧,最具代表性的是:埃尔西和父亲斯通曼在华盛顿的公寓里,一个全景交代了两人的环境和关系,然后直接切入两个人相互依偎的近景。仅仅在几秒内就表现了父女之情。
其次最常用的技巧是正反打镜头,用来拍摄两人的对话。在斯通曼的书房,斯通曼和大使的对话,格里菲斯使用了正反打,也遵循了轴线原则,但是他在剪辑两个人近景的时候使用了暗角,只把人物凸显了出来,或许格里菲斯正是用暗角代替了浅景深的作用。
对于格里菲斯来说,最重要的是闪回和平行剪辑。
所谓闪回,最简单的说明就是在电影中快速插入的一个影像片段。一般会用来表现人在一瞬间脑中闪过的片段;所谓平行剪辑,就是同时表现两个甚至多个事件影像。有两个模糊的概念,交叉剪辑和平行剪辑。其实从广义来说交叉剪辑就是平行剪辑的一种形式,当两个或多个事件影像有联系就被称为交叉剪辑。
闪回的段落可以举出当本杰明向埃西尔求婚的时候,埃西尔想到了死去的哥哥,那个突然插入的哥哥临死的影像就是闪回,代表了埃西尔一瞬间的所思所想。闪回只是本片的点缀,平行剪辑才是本片的主导。
从大的层面来说是平行剪辑贯穿整部影片的始终:同时讲述斯通曼家族和卡梅隆家族的变迁,同时又运用交叉剪辑来抓住观众的情绪。在这部影片的最后第一次出现了“最后一分钟营救”这个有由格里菲斯开创的电影技法。
当混血儿林奇想要强迫埃西尔嫁给他的时候,本杰明带领的3k党赶过来救援,电影将林奇强迫埃西尔与本杰明赶来救援的影像进行交叉剪辑,营造紧张的感觉,让观众去关注人物的命运,将观众的感情最大激发。
虽然格里菲斯精妙运用了平行剪辑,但是对于时空的掌控力有些欠缺,本杰明和玛格丽特的第一次出场,就出现了时空的混乱,本杰明在和马车女交谈的时候玛格丽特已经进入了大厅,但当两人交谈完玛格丽特又出现在了室外。这是平行剪辑早期的运用不纯属或者说和如今运用方式不同的表现。
总结来说,这是一部电影史上的经典,开创了连续性剪辑,创造了“最后一分钟营救”是电影早期实践的里程碑,有些许缺陷,但瑕不掩瑜。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这是个好故事,这也是个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