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外王"出自道家庄子的文章:<庄子•天下>。但阐述的却是儒家的思想。
上一章讲了佛祖主张放下自已的欲望,还欲望于本能这个本来面目。其实佛祖虽然知道欲望与本能本来就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一体两面。所以佛教上有回首是岸这么一说。修行涅槃的彼岸,就在自已一回首之间。所以还有了禅宗顿悟一说。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俱有大智慧大毅力的。要还至本处,要维持自己清净简单的生活,需要的是艰苦而繁复的个人修行。寺庙里的僧众,正是因为繁杂细致严格的清规戒律,才使僧众能维系住平静简单安宁无争的僧侣生活。
可以说佛教的初始,小乘佛教时期,注重的是解决人生的第一个矛盾,讲究的是个人的修行,同时也因此衍生出一套繁复齐备的个人修行方法经验。
而中国的儒家,讲究的是内圣外王。大学八目 :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目标就是平天下。内圣是为了外王,达则兼济天下。
如何才能使得天下太平?首先得解决的就是人生的第二个矛盾:个体生存本能与种群延续本能间的矛盾。要天下太平,个体服从服务于社会,种群延续本能放第一位,个体生存放第二位。
涉及到具体的方式方法,如何使复杂的国家机器顺畅运转,如何使庞的的群体社会和谐运作,如何维持一个央央大国的和平发展。就如佛用一个戒字,儒就用了一个礼字!
儒家用了细致到了无以复加的礼制,严格规范了上至王候下至平民的事无巨细的礼仪规则。细致严格到了谁能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谁又能戴什么式样的帽子。
儒家用了个礼字来规避个体与社会的矛盾,用礼来化解矛盾,用礼来避解矛盾。因为制礼的目的也是平天下,社会种群是第一位的,所以礼的制订实施往往要牺牲个体的本能。所以吃人的封建礼教一说,也有一定的道理。
家,国,天下。一个人活着首先要对自己的家庭负责,然后是家族,家乡,祖国。所以得了荣誉首先要感谢的国家。
佛用一个戒字来让我们的心灵还至本处,虽然一个戒字可以写成厚厚的佛教律藏。同样的简简单单的一个礼字,解释规范它的文字书目,足足地可以用汗牛充栋这个成语。
内圣的目的就是为了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