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7日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夜尽,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这首诗让我想起在云南工作的日子,一人住在被评为“市级文物”的古院落里,赏赏兰花,看看书,逍遥又寂寞。
每个月明的日子,特别想念家人。后来终于想明白,不适合远游,要回家乡,回到离父母不远的地方。
恋家的人是不是长不大?是不是不会成熟?
这几日天气变了,阴冷阴冷的。捂着热水袋的我想起爷爷奶奶家的手烘笼。竹编的小篮,托一个瓦钵,里面放些燃着的木炭。冻红的小手捂上,片刻就暖和了,特别舒服。
城市的冬天,有空调和电热炉,没有火红的木炭,没有袅袅的烟。那么冷。
2015年11月5日
终于一口气看完《橙子鸭子都在家》,喜欢这对母女。
这个会讲道理、会耍北京式贫嘴的单身母亲,以其行文方式推测,她说话的语速应该很快,可能和我姐差不多。羡慕她们清晰的头脑和流畅的表达。
自己在人前容易紧张,笨嘴笨舌,讲道理时只会以声高制胜。小可怜!
当然,还有育儿方面的收获。橙子妈妈非常注重对鸭子宝贝的教育,培养她阅读与写作的良好习惯,提高她的安全意识,还教会她尊重别人,尤其是最亲密的家人。
鸭子宝贝小时候不好带,橙子妈妈怀着极大的爱心与耐心适应她、呵护她,挺能折腾的。
当妈就是迈向朝圣之路,虔心地背上行囊,永无退路。
想起这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的一件事。宝贝所在幼儿园的一位已为人母的老师,对孩子们没有耐心,扯头发,戳屁股,打骂更是常事。这样的行为还是母亲的行为吗?还是老师的行为吗?
我真为受到伤害的孩子和家长们心痛,也为那位老师悲哀。她已经被魔鬼控制,没有灵魂,行尸走肉一般。
如果胜任不了烦人的工作,就不要去试探自己有多么糟糕。
2015年12月3日 星期三
最近在看司汤达的《红与黑》,以前很喜欢改编的同名电影。好像是高中时看的。
司汤达的语言很干净。于连那么有野心,勾搭有夫之妇和自命不凡的贵妇人,却丝毫没有那方面的描写。或许那个年代的书都是这样。
那时的人们更注重精神上的沟通,写书就是梳理人的灵性,肉体的东西实在摆不上台面。
遗憾的是,不懂书中关于政治的描写,讨厌政治。各种权利的博弈,眼花缭乱的欲望,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趣。
因为实在太喜欢,就买了一本薄田泣堇的《旧都的味道》来收藏,爱不释手。
从他的文字里感觉到他生活地特别认真,钟情于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享受与各路文人的交往。他仿佛一位辛勤的园丁,细细耕作,养出生机勃勃的花园给人欣赏,流连忘返。
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大雪节气。一人在家冷冷的待着,只有坐在书桌前才又活泛起来。
《红与黑》最后几章看得比较潦草。于连为了避免受辱,为了保持自我,甘心赴死。这一死,收获了许多尊重。
庆幸的是,他在死之前,终于得到心心相印的真爱,没有任何功利的真爱。非常感动。
于连最后抨击上流社会和宗教的伪善,痛快淋漓、大快人心。
《麦田里的守望者》只看了十几页,难以继续。满篇充斥着青春期孩子的燥热、偏执、焦虑和紧张,脏话不断,莫名其妙。现在的我实在看不下去。
回首十几岁的自己,也有焦虑、紧张、孤独、自卑,但是我不习惯吐槽。每个假期一个人或者约上朋友去爬山,学校背后的老君山是删除烦恼的圣地。
站在山顶,享受清风的喜悦,采下几朵洁白的茶花,什么不开心的都消失了。
还有一种方式可以暂时忘却烦恼——考试。
我喜欢考试,注意力高度集中,时间飞逝,哪里还有时间去烦恼。当然,有时答不起的问题太多了,会有“时间太漫长”的烦恼。
宝贝最近对《三字经》感兴趣,我该好好研习,顺势引导。还有《千家诗》,争取背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