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笔下的《滇行短记》中,曾把这个云南的小镇比作英国的剑桥:“喜洲镇却是个奇迹。我想不起,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远远的就看见几所楼房,孤立在镇外,看样子必是一所大学校……进到镇里,仿佛是到了英国的剑桥,街旁到处流着活水:一出门,便可以洗菜洗衣,而污浊立刻随流而逝。街道很整齐,商店很多。有图书馆,馆前立着大理石的牌坊,字是贴金的!有警察局。有象王宫似的深宅大院,都是雕梁画柱。有许多祠堂,也都金碧辉煌。 ”
冬日大理之旅的第三天,和同伴们一早起来商量着今天旅行的目的地,同伴们想去三塔,而我想去的地方,便是老舍笔下描述的这座喜洲古镇,和海舌湿地公园,因此与同伴们决定分开旅行。
独自带着两岁的儿子搭上了中巴,开始上了这趟喜洲之旅,前途知之甚少。相比旅行社的组团旅游,我和同伴们,更热衷于这种有些挑战和冒险的自由之行。在没有过多规划、安排的旅程中,我们喜欢在自己的自由时间和节奏里,在陌生的环境里,去探索、去发现、去收获惊喜;也去经历、去应对旅程中的顺境逆境。
一段半个小时的车程之后,路边一块大石头上刻着的红色“喜洲”两字出现在眼前,下车走了十来分钟到达了喜洲古镇。
展现在眼前这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镇,农村小镇的乡土风情依然浓郁,与许多商业过于泛滥的古镇相比,这里还保留着一些的安静和纯真。
来的时间稍有些早,街上的店铺大多才刚开门营业,小摊随意、自由的摆上街道,一些摊主们还在整理货物上架,准备着新的一天的买卖。
没几分钟便转到了古镇中心,矗立着的“题名坊”牌坊周围,有几家卖“喜洲粑粑”的店铺,看起来都有些脏乱,店里物品杂乱的堆放着,店外灰尘火炕的烤着粑粑,风机一吹,碳灰在街上的空气中飞舞。
喜洲粑粑既然是当地特色小吃,姑且一试,看看味道究竟会如何?挑了家看来稍微干净点的“和尚喜洲破酥粑粑”店,十元钱买了个咸味的尝鲜。
店内杂乱,光线黯淡,墙上挂着好些历史名人的照片。进店入坐之后,门口收钱的年轻妇女,把切好的粑粑简单的搁在一张白纸上,随后连纸一同放到了我面前的桌上,随后这才开了盏节能灯。
吃了两口,大感失望。除了粑粑中间那一丁点的肉沫和葱花,其余的便是干咸的面饼,口感糟糕到难以下咽。
离了粑粑店,走到一条巷子里看到巷口停着几辆正在揽客的小三轮,搭了一辆去往海舌公园。十来分钟之后司机说到了,下车之后又搭了顺道的马车前行了几分钟,几近到了公园门口。
走过两旁摆满贩卖油炸小鱼虾摊的通道,到了公园大门口,石墙上刻着“海舌 HISEA”的牌子映入眼帘。
曾有文字如此介绍海舌由来:苍山深处有一坝,因花得名“花甸坝”。坝生花海成一溪,又因花名“万花溪”,溪出深谷分十八沟,沟沟穿喜洲市集而过,汇而成湖,因龙得名“龙湖”,湖入洱海,堆沙成洲,状如长舌,故称“海舌”。
进了海舌湿地公园,走过繁茂青翠的竹林大道,大道渐成小径,行至湖畔,景色美如画卷。
沿岸而行,隔岸山峰连绵不绝,广阔的湖面碧波荡漾,湖水轻轻拍打着岸边的石头,泛起一朵朵白色的浪花。微风习习吹来,树叶落尽后的枝干在湖边迎风矗立,静无生息的述说着生命中所经历的岁月沧桑。
绕到另一侧,则是不一样的风景,平静的湖面倒映着蓝天,草木大多染上了阳光火红金黄的色彩,如油画般诗情画意的景色,满了种种治愈和抚慰内心的力量。
游完三塔的同伴打来电话,听到我说这里景色非常漂亮,就赶了过来。见面之后又陪同着游玩了好一阵子之后,就一同搭三轮车又回到喜洲古镇。
下午的古镇游人多了起来,看到有小店在卖不知名的烤饼,问了下老板饼里是什么馅料,是啥名称?等了半天老板慢吞吞又带着不耐烦的语气,回答说有花生、芝麻……等等,这态度让人印象深刻。
拎着饼,慢慢在街头走着,逛着,又发现一些精致又特别的店铺。
逛完了喜洲古镇,正走到一棵有五百多年之久的大榕树下,一阵狂风袭来,尘土和树叶被风卷起四处飞散。
待风停后,继续往前走了不远,我们搭上了正停在路旁候客,回往大理古城的大巴车,结束了这一天的旅程。
总计三夜两天的这趟大理之旅,事先我们并没有很规整的路线安排,也没有详细的旅游攻略,一切随心随性,慢游慢逛。说走就走的旅程就像真实的人生,有点突然,还来不及准备旅程就已经开启。
旅程中总会有苦有乐,人生中有悲有喜,好与不好都是旅程的收获,美与不美都是路上的风景。没有过多准备和安排的旅程,也更能锻炼和提升自己处事与应变的生存能力。如此看来,没有安排才是最好的安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