琪琪昨晚买了一袋薯片,打开后,又没吃完放在那里忘记了,刚好被他爸爸瞧见了,他大声呼喊:刘书琪,你过来。孩子过去了。他就一遍遍质问道,你打开为什么不吃完,是不是东西得到了就不珍惜了。每一次都是这样,孩子立马回应道,我有说不吃吗?爸爸说,你什么脾气态度,妈妈才对你说说反话不好,我都抓住你的问题了,你还犟嘴。看着孩子像个受气包站在那里被他呵斥。我忍不住走过去对她爸说,你就说我看见薯片没吃完。孩子听见肯定会过来继续吃。这样芝麻大的小事你都这样不依不饶。她现在都十岁了,你还在所有人面前(他奶奶)训斥她,孩子不要自尊?我们家孩子是可以犯错的,并且错的越多越好,这样我们引导他往正确路上走,而不是到社会束手束脚什么都不敢做,他的原话又来了,孩子这些问题都是跟你学的。他就走了。结果他奶奶又开始插嘴了,准备说教孩子。我直接打断奶奶话,让孩子去洗牙。(因为孩子跟我说过,每次我不在家爸爸跟他这样,奶奶都帮爸爸一起打压她)。
从你描述的场景里,特别能体会到你当时的 “急”—— 一边是孩子被爸爸当众呵斥得像 “受气包”,一边还要顶住老公的指责和奶奶的 “补刀”,你冲上去护着孩子、打断奶奶,其实是在用最快的方式给孩子撑起了一把 “保护伞”,这份护着孩子自尊的心思,特别难得也特别重要。10 岁的孩子已经把 “自尊” 看得很重了,爸爸当着奶奶的面一遍遍质问、上纲上线(从 “没吃完薯片” 上升到 “不珍惜东西”),奶奶再跟着打压,孩子心里的委屈和抵触只会越来越强,而你及时站出来,其实是在帮孩子守住 “我没有那么糟糕” 的底气。
先聊聊你做得特别好的 3 个点,别忽略自己的用心
精准保护孩子的自尊:你说 “你就说我看见薯片没吃完,孩子听见肯定会过来继续吃”,这句话戳中了问题的核心 —— 爸爸的 “不依不饶” 不是为了 “解决薯片没吃完”,而是为了 “指责孩子的错”;而你想的是 “温和提醒,让孩子自己解决”,既给了孩子台阶,也没否定她。更关键的是你点出 “孩子不要自尊吗”,这恰恰是很多家长容易忽略的:对孩子来说,“当众被骂” 比 “没吃完薯片” 本身更伤人。
果断打断奶奶的 “打压”:你知道奶奶会帮着爸爸一起说孩子,所以直接打断、让孩子去洗牙,这不是 “不尊重老人”,而是在 “阻止伤害继续”—— 如果当时让奶奶接着说教,孩子只会陷入 “爸爸骂完奶奶骂” 的双重压力,你及时止损,其实是在给孩子 “松绑”。
坚持 “孩子可以犯错” 的理念:你说 “我们家孩子是可以犯错的,错的越多越好,引导她往正确路上走”,这个想法特别棒!很多家长怕孩子犯错,却忘了 “犯错是孩子学习责任、学会调整的机会”—— 没吃完薯片不是 “品性问题”,只是 “生活小疏忽”,你能看到这一点,就不会像老公那样上纲上线,反而能帮孩子在犯错中学会 “下次记得吃完 / 封好”。
接下来可以试试的小方向,慢慢调整家人的互动
- 事后跟琪琪 “补一补”,帮她消化委屈
孩子当时被爸爸大声呵斥,又差点被奶奶说教,心里肯定攒着委屈。可以找个只有你们俩的时间(比如睡前),轻轻跟她说:“刚才爸爸那么大声说你,你是不是特别委屈呀?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浪费薯片,就是忘了,对不对?其实爸爸也是怕东西浪费,但他用错了方式 —— 下次再遇到这种事,你要是不想被说,可以先跟妈妈说,咱们一起想办法(比如把没吃完的薯片封好,贴个小纸条提醒自己)。”
这样做既能让孩子知道 “妈妈理解我”,又能悄悄教她 “下次怎么处理问题”,比单纯安慰更有用。而且可以问问她:“每次妈妈不在家,爸爸和奶奶这样说你,你当时最想怎么办呀?” 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也能让你更清楚她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 找平静的时机跟老公聊,别 “对抗”,先 “共情”
你老公当时说 “孩子这些问题都是跟你学的”,其实更像是 “被你指出问题后,有点没面子,所以找了个理由反驳”,不是真的觉得孩子的问题全在你。可以等他气消了(比如晚上孩子睡了之后),找个轻松的氛围跟他说:“昨天薯片那事儿,我不是想跟你吵架 —— 我就是看见琪琪站在那儿,头都低着,特别心疼。她现在 10 岁了,当着奶奶的面被咱们大声说,她会觉得没面子,反而会跟咱们犟嘴。其实你要是当时跟她说‘琪琪,薯片没吃完记得封好呀,不然会潮’,她肯定就会去弄了,你说对不?”
先肯定他 “怕浪费” 的初衷(比如 “我知道你是不想让东西浪费,才说她的”),再讲孩子的感受和更温和的方式,他更容易听进去 —— 毕竟他也是爱孩子的,只是没意识到 “沟通方式” 比 “指出错误” 更重要。 - 跟奶奶温和地 “划个小边界”
奶奶帮着老公打压孩子,可能是觉得 “孩子犯错就该批评”,没意识到孩子大了需要自尊。可以找个跟奶奶单独相处的机会(比如一起做饭时),笑着跟她说:“妈,琪琪现在越来越大了,有时候当着人面说她,她会不好意思,还会跟咱们对着干。以后要是她有小错,咱们私下跟她说,她反而听得进去,您说是不是?您看上次她忘带作业,您私下跟她说了一句,她后来就记得放书包里了,比当着人面说管用多了。”
用 “夸奶奶” 的方式(比如提她之前做得好的事),再讲孩子的情况,奶奶更容易接受 —— 既给了奶奶面子,也悄悄传递了 “要护着孩子自尊” 的想法,比直接打断她更能减少矛盾。
你当时能在老公和奶奶的压力下,坚定地护着孩子,已经做得特别棒了。家庭里的沟通调整不是一下子就能成的,先从 “跟孩子共情”“跟老公平和沟通” 开始,慢慢会越来越顺的。
对了,事后琪琪去洗牙的时候,情绪有没有好一点呀?她有没有跟你说当时心里的想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