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通篇有这样一个观点:中国不缺《朗读者》,中国最缺“赛先生”。其大意就是在开年以来全民皆提诗意审美、皆听读书节目的大氛围下,我们应该明白,现代中国,从来不缺“朗读者”的感性泪水,最需要的是“赛先生”的理性精神。
“赛先生”,上个世纪新文化运动时对科学的俗称。有资料表明国外的教育体系在幼儿时期,更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而我们国内的教材偏重人文,所以我只能有意识的在生活中带着孩子认识“赛先生”。如果你有适合六岁到八岁孩子玩的科学游戏,欢迎交流。
01
报纸开花
这个游戏非常简单,将报纸角对角叠成一个正方形,放入装好水的脸盆中,报纸会自动打开。为了增加游戏趣味,我会先让孩子在报纸中心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或者放入一朵手工剪的花,所以叫“报纸开花“。
这其中的科学原理还是比较简单的:报纸会吸水,而纸中的纤维相互交错呈网状,其中的空隙会含住水分,使得报纸折起的四个角先立起来,再慢慢地在水面展开,就跟开花一样。
02
可乐“爆炸”
小孩是不给他们喝可乐的,可是挡不住他们在看到广告或者其他喝的时候流口水的眼神,因而会告诉他们,可乐里的二氧化碳会让他们长不高。这里就需要解释二氧化碳是什么,因此有了可乐“爆炸”的游戏。
可乐“爆炸”的第一种玩法是拼命摇,让孩子们看到瓶子里面出现大量的泡泡,同时告诉他们这就二氧化碳。接下来,为了避免他们也这样玩,迅速打开瓶子,让泡泡冒得到处都是,充满趣味。
可乐“爆炸”的第二种玩法是加入曼妥思糖,本来非常平静的可乐遇到曼妥思糖会以惊人的速度释放二氧化碳,造出类似喷泉的景象。这里面需要和孩子重点强调二氧化碳是什么以及危险性,孩子对可乐的向往自然而然降低了许多。
03
玻璃画画
孩子自从发现浴室洗澡后玻璃能画画就一直乐此不疲的玩这个游戏,调皮的儿子更喜欢在我的眼镜上画。当女儿开始学水循环的时候,这个现象就非常好的融合进去,专门用来解释水遇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又变成水的过程,很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女儿还因此牢记了evaporate这个单词。
04
乒乓球复原
男孩子就喜欢探索,探索过程就会犯错,例如儿子把乒乓球放到风火轮发射器上弄瘪了第一个兵乓球,又用脚去踩弄瘪了第二个乒乓球,我在生气之余发现可以利用这两个球很好的解释热胀冷缩,于是释然的给他变了个魔术。
其实就是把弄瘪的乒乓球放到开水中去煮,拿出来已经恢复球形,儿子非常惊奇,佩服得不得了。只是我后来发现,不知道是乒乓球结构的原因,恢复球形的乒乓球居然弹力大不如前,再也不能打了。
05
寻找淀粉
这个小实验其实幼儿园教的,把碘酒放到米饭中,看米饭是否变色,证明淀粉的存在。我因势利导,在家进行了找淀粉的游戏,准备了一堆常吃的东西:米饭、面条、土豆、西红柿、芋头还有肉类,让孩子们用碘酒一样一样的去验证,最后总结出能吃饱的食物大都含有淀粉。
艾青先生在《我爱这土地》中谈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可是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讲:为什么你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你的内心世界不够理性。所以从小能孩子认识“赛先生”,培养理性思考方式,是一件非常必要重要的事情,我在努力,也期待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