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本章文字过于晦涩,导致历代注解众说纷纭,缺乏令人信服的共识。或曰“批判异端邪说,祸害就可以消灭了”,或曰“攻击异端学术,就会产生灾祸”,或曰“专向反对的一端用力,那就有害了”……这些注解或迥然相异,或不知所云,却均不符合本章涵义。
孔子提倡仁政,在本篇的开端,就明确提出了“为政以德”,反对以严刑峻法治国。
鲁国权臣季康子曾向孔子问政,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颜渊篇》12.19 )——大意是说,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事,说道:“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何必用杀戮的手段呢?只要您想要行善,治下民众自然就会行善。
故而,“批判异端邪说,消灭祸害”,这等乖戾的释义,无疑是偏离了孔子的仁政理念,且其因果逻辑关系,过于显浅流俗,不符《论语》一贯义理精微的风格,应是后来的儒家学者为谋大一统,罢黜百家,所强加的意义。
或会有反对意见,曰:孔子不也有腰斩倡优侏儒、诛少正卯的时候吗?仁政一样会杀人的。
关于孔子的这两个传闻,掩藏在各种别有用心的史料中,单单这样拎出来一说,还真容易唬住很多人。不过,传闻跟真相总是有区别的。
先分说孔子腰斩倡优侏儒一事,其当发生于齐鲁夹谷会盟之际。
据史书记载,春秋诸国兼并争霸,齐鲁两国相邻,经常大动干戈,齐国兵力强盛,夺取了鲁国不少疆土。鲁定公十年(前500年)春天,齐国与另一强大邻国——晋国争夺霸权,便暂时与鲁国讲和修好。其时孔子五十二岁,任鲁国司空,后又升迁为大司寇。
到了这年夏天,齐国大夫犂弥对齐景公说:“鲁国任孔子为司寇,其势对齐不利,鲁国的强大将会对齐国造成威胁。孔子虽然知礼但却无勇,若使用莱人以兵劫持鲁侯,一定能够如愿。”齐景公从其计,于是约鲁定公到夹谷举行盟会。
鲁定公应约,以孔子为傧相,负责处理盟会期间的一应礼仪之事。孔子建议,要作好万全准备,包括带上相当数量的军队,在齐强鲁弱的形势下,若无军事作坚强后盾,也许什么事情都会发生,鲁定公采纳了孔子的建议。
盟会上果然险情迭出。
先是盟会开始时,齐国以奏四方之乐为名,让全副武装的莱人士兵鼓噪登场,企图在纷乱中劫持鲁定公。形势骤然紧张,孔子昂然而起,登上盟坛两级台阶(盟坛共设置三级台阶,只有国君才可登上三级台阶),喝令随行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