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于有用的细节,偏执于无用的细节,偏执于甚至不会被发现是有用还是无用的细节。”
“历经呕心沥血的 588 天之后,Smartisan T2 团队终于解决了手机工程上的著名难题通过消除金属边框上的四个塑料/金属结合的断点”
这是锤子科技的Smartison T2的产品介绍里面的文字。看上去这是多么的完美主义。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成功的产品。在市场是是失败的。不可否认,它做到了很多其他产品没做到的‘完美’,其实是其他产品没那样做而已。
一款产品,应该发力于用户的需求。首先是解决功能性的需求,如,通话质量,网络信号,续航等。这些做到了,再做细节的打磨。如果功能性的问题没有解决,那么“偏执于有用或者无用的细节”,就是主次部分,舍本逐末了。
一个完美主义者,在生活和工作中,往往是低效率的。本来一个普通的问题,他们可能会花费与这个问题并不匹配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如,需要买一个闹钟。他们会到市场上或网上,看各种各样的闹钟,对每个产品都会指出不好的地方,这些都会成为他们不购买的理由,进而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看更多的产品。可能到最后,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依然没有解决一个原本简单的需求---一个闹钟。在工作中,需要做一场分享,要做一个PPT。这件事情中,时间和精力应该花在分享的内容上,而不是纠结于用什么用什么PPT的模板和字体。不是说这个不重要,而是我们要分清主次,不要陷于某些相对并不重要的细节中。
在完美主义者的眼中,他们难以忍受“不够好”。所以,他们更容易放弃。做一件事是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做的很好,一开始做不好是正常的,后面会变好嘛。如果忍受不了这个一开始的‘不完美’,那么结果很容易一事无成。
要注意整体系统的效能,而不是内部某个元素的细节。
一个系统由很多的元素组成,系统的效能往往不是元素效能的简单相加,而是会组合出很多新的东西,形成1+1>2的效果,如果元素之间的配合不得当,也会1+1<2。冷战期间苏联研制出了米格-25战斗机,它速度3马赫升空3万米,美军的飞机和导弹都追不上,令美国大为震惊。1976年苏联飞行员别连科驾驶着米格-25叛逃到了日本,美方如获至宝,派出军工科技人员赴日拆机分析,结果令他们大吃一惊。当时美国已经大量使用集成电路了,而米格-25使用的还是电子管,其它的部组件也都不先进,苏联人通过多目标规划等系统论方法,把一堆破烂组装成了一架优异的飞机,这说明了当时苏联的系统论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是超一流的。
有一门学科叫系统论,里面有一个观点:系统的效能不仅仅取决于元素本身,更取决于元素之间的构成方式。
在公司的产品质量问题上,任正非要求公司要永远记得七个反对,而且强调要坚决反对。首个坚决反对的就是完美主义。这可能让很多人难以理解,应该追求完美才对嘛。因为在系统论中有一条:系统的总效用指标往往与元素的局部指标所矛盾,元素的局部指标越完美,对系统总效用指标的伤害就越大。
完美主义者往往会把系统内部的某些元素做到完美,系统最优效用是由多个元素妥协折中换来的,完美主义是很可能导致系统的整体性能下降。
操作实施一件事情,我们应该首先从宏观上,系统上去考虑,整体的结构,而不是里面的某个元素。第二步,才考虑里面的元素。
我们追求的是优秀,而不是完美。
说明,文中提到锤子科技的产品,我没有黑的意思,我只是说说自己的看法。我是老罗的支持者,期待锤子科技的T3 ^ ^
20160625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