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幺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你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原文摘录)
--题记
《自由在高处》这本书,作者以其丰富的思想和独特的人生视角对当今的社会问题进行了针砭时弊的评价,读来令人深省。这一本书,与它缘分甚是奇妙,高中的时候就看过一部分,拘束于阅读量的贫瘠和对新闻的较少见闻,只能惊叹于作者的高深思想。进入大学以来,接触的书籍类型更多,也有更加充裕的时间去有所选择的猎取知识,也会刻意的去看一些新闻之下不同的观点分析,加上自己对社会现象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对接收的信息有了一定地筛选,再来看这本书中作者的论断,有一些观点引起我的共鸣,也进一步深化了我对书中一些哲学问题的思索。当然,对作者的一部分观点,我不说反驳,只是不再轻易苟同了。
这一本书的正文以许多的小故事或是时事新闻展开,并加以议论评判。在文中第十节《国家与玫瑰》中谈到“文明就像是一条筑有河岸的河流,河流中流淌的鲜血是人们相互残杀、偷窃、争斗的结果,这些通常都是历史学家记录的内容,而他们没有注意的是在河岸上,人们建立家园,养育子女,歌唱,谱写诗歌,甚至创作雕塑。”这部分描述了国家之家的战争与国家里面的人对生活的热爱,书中讲述了一个国落马的故事和一个关于“巴黎玫瑰”故事。1942年5月,德军沿罗纳河两岸直驱巴黎。这天夜里,巴黎凯旋门广场周围的人家,都收到一大把鲜艳的玫瑰,里面附了一张纸条写着:“明天上街请都怀抱鲜花,让纳粹看看我们并没有被他们吓着。我们依旧热爱生活和大自然。”落款是“洛希亚”,一个卖花姑娘。当德军进驻巴黎时,洛希亚看到平时生意兴隆的花店竟然没有一个人来买,她心里十分难受,不是担心凋敝的生意,而是担心沦落的生活。于是,她将店里所有的玫瑰花和她从别人店里买来的玫瑰花一起送给左邻右舍。第二天早晨,驻扎在香榭丽舍大街的德军发现,几乎所有的巴黎女人,都手捧鲜花,面带笑容,眼里没有一丝绝望的神情。当年执勤的德军士兵著书回忆此事时,同样不忘感慨:我们可以征服这个国家,却无法征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加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加高远的未来,为自己的送上一朵鲜艳的玫瑰,热爱着、追求着美好生活。
在书中也不乏对社会的深刻批判,第十八节《今夜,谁在搜捕圣诞老人?》“文化不过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本无所谓“主体性”,即便有那也得首先满足人的“主体性”。二人的“主体性”更决定于人的自我选择的权利。工具的主体性不能超越人的选择之上······无论是过什么节,在哪天过节,那都是公民自己的私事。”这一章节讲述了外来节日的入侵,也批判了部分学者的夸大其实的的言论。在这一部分,作者的个别观点我觉得并无太大意义,有“白说”之嫌,但其“包容”的思想于尔等有益,也可值得一谈。
看完这一本书,我愿自己更加辽阔高远,“不要在意周遭对你做了什么,关键是你自己在做什么,你想得更多的应该是自己做什么。换句话说,当我们操心积极生活多于操心那不如意的环境,也许才更有意义。”如果自由真的在高处,那也一定就在身边,离我们不远。真的在高处才可享自由吧,我们要明白高处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三观正在趋于完善的年纪,需要这样的一本书给与指导,平息你的愤世嫉俗或是扫除你的尘世怠惰,然后得以更深邃更完善的三观,更重要的是对生活保持理性、保持热爱。作为当代的新青年,在大学生活里绵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使命,要慢慢明白“大学的意义不只在于锻炼人格,培养思维能力,还在于找到或者裨益终生的兴趣······人着脆弱的会思想的芦苇,有事更应该向像大海一样坚定,不要因为陆地上的人多二否定自己的汪洋海水。”以自由的名义,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勇敢也罢,懦弱也罢,任何人都摧毁不了你对自由的向往,愿我们都可以自由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