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孩子是父母所生,父母就应该管孩子。
反之,不管孩子的父母,往往叫人不待见。要么是家风不良家教不好,要么是不负责任没有担当,要么是存在某些问题管不了也没法管,例如身体缺陷、心理疾病、精神异常、离异或者是死亡。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不管孩子的父母,从来都被认为是不正常的。而父母管孩子,就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毋庸置疑的标志。
可是,既然父母可以管孩子,那反过来,孩子能不能管父母呢?又有谁规定,孩子就不能管父母。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作为父母,我们有理由给予孩子充裕的爱。
父母管孩子是出于爱,同样的,孩子管父母也可以是出自于爱。
大学时的写作老师陈教授,就是一个典型的“孩管炎”。
陈教授为人随和,平易近人,但却热衷古典名著,还创作了许多优秀小说。他的妻子是护士,平日里工作十分繁忙,少有时间管他。倒是他那活泼可爱的女儿,在很多时候都爱管着他。
陈教授爱抽烟,可是在家女儿却要管着他,不让他抽,除了在写作的时候允许他抽几根。
陈教授穿衣不讲究,女儿就要他多注重,毕竟教授就应该有教授的样子。
陈教授晚上爱熬夜写作,可是女儿却规定他十二点前睡觉,因为身体比一切都重要。
陈教授都答应女儿,并且都做到了。只要是孩子对自己的管束有理,他有坚持努力做好。
是谁说,没有大男人主义的男人,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家庭的幸福。总是一副唯我独尊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样子,又怎么可能与幸福肩并肩呢?
突然想起电影《叶问》中有人嘲笑甄子丹怕老婆,而甄子丹却淡然平静地回他:不是怕老婆,而是尊重老婆。
是的,被女儿管着,并不是怕女儿,而是尊重女儿,享受女儿给予的满满的爱。
女儿的出发点是爱,在她的管束里,陈教授是向好发展,而不是激流直下。她爱女儿,就像女儿爱她一样,所以,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才在爱的洋溢下愈发幸福。
记不得在哪一本书上,读到过这么一篇文章。
以色列的一座城市,有一家私立幼儿园,在孩子放学的时候,总有那么几个迟到的家长,慢悠悠地来接孩子。这不但影响了幼儿园老师准点下班,而且为了安全起见,园方不得不支付一笔加班薪水,安排至少一位老师,在下班后继续照看这些孩子,直到孩子被家长亲自接走后才可以下班。
家长不能遵守时间观念,幼儿园却要用加班补偿的方式来配合家长,这始终是一种下策,也让幼儿园园长陷入深深的苦恼当中。
后来,一位经济学家为幼儿园出了个计策,就是对迟到的家长进行罚款,以此来弥补加班老师的薪酬。这样一来,学校不但不用支付费用,而且家长的迟到也会得到惩戒,可谓一举两得。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制度一执行,迟到的家长不但没减少,反而增加了起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园方始终想不明白。后来才知道,原来,罚款制度没执行之前,家长迟到了会觉得不好意思,内心也会感到愧疚,同时还会生出下次尽量避免迟到的想法。而罚款制度出来以后,家长们的想法就变了味了,他们觉得反正迟到了就扣点钱,不碍事,也不会有愧疚心理,更多地是把它当作一种市场交易。
这种依靠罚款解决问题的中策,显然又行不通。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办法才是上策?既能保证家长准点来接孩子,又能保证老师准点下班。
最后,幼儿园突发奇想,把用在家长的方式改成用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来管家长。
他们给每一个孩子制定一份记录表,如果家长每天都按时来接送的,那么孩子就会得到一朵小红花,否则就没有。一段时间后,比赛谁的小红花获得多,然后给予奖励。
结果,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获得更多的小红花,于是都要求家长接送自己时不能迟到。终于,困扰学校多时的家长迟到现象被彻底根除,园方乐此不疲。
让孩子来管父母,不是一种压制、无理取闹的要求,也不是旧时“三纲五常”的逆向执行,而是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用孩子的童真、善良和爱来改变父母的错误行为方式,以此变得更好。
让孩子来管父母是一种手段,不是一种目的。也许,当你切换角色,换位思考,你便会知道,原来,平日里对孩子苛刻要求、严加管束,竟然是多么的不合理。而作为成年的自己,当被孩子以爱的方式来管束的时候,却也不一定就能做到。
所以,试试让孩子来管父母,说不定就能收到惊喜的效果,就像变好的陈教授和变得守时的以色列家长,如果不是孩子的“严管”,哪里会有明显的成效。
社会都提倡亲子平等了,又有谁规定孩子不能管父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