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文叫停了两项手术,其中一项和2型糖尿病的治疗密切相关。
该手术即空肠回肠吻合术。
也就是说从7月8日起任何医疗机构都不能再以治疗2型糖尿病为目的,为病人施行该手术。
至于原因则有两个:一是安全性低;二是有效性低!
卫健委叫停空肠回肠吻合术通知 | 图片来源:卫健委官网
肠道是指从胃的幽门至肛门的一段人体最长、同时也是功能最大的消化管道。
除去幽门和肛门,肠道从上到下分为小肠和大肠两部分,而小肠又可按顺序进一步分为十二指肠、空场和回肠。
胃和十二指肠主要负责食物的消化,而空场和回肠则主要负责营养物质的吸收。
其中,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氨基酸和90%的脂肪酸以及大多数水溶性维生素由空场吸收;回肠则负责脂溶性维生素、胆汁酸以及大部分电解质和水分的吸收。
空肠回肠吻合术即将空场的近端与回肠的远端肠壁相向打开并缝合在一起,以便减少一部分食物在空场和回肠停留的时间。
其目的,一是减少食物尤其是碳水和脂肪的吸收。
而“后肠假说”理论更认为,未经充分吸收的营养物质,可刺激回肠末端和结肠的L细胞产生GLP-1。
GLP-1是一种被认为可以刺激胰岛细胞增生、减少胰岛细胞凋亡和胰岛素抵抗的一种以肠道为来源的激素。
空肠回肠吻合术示意图 | 图片来源:医学界
1953年,空肠回肠吻合术首次由美国学者Richard L. Varco应用于肥胖症的治疗,日后也主要用于肠梗阻、肿瘤切除后重建或先天畸形修复。
2008年,一支希腊团队基于上述的“后肠假说”理论将这一手术和胃袖状切除术(主要用于严重肥胖的外科手术)联合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并表明:
相比只做袖状胃切除术的患者,同时开展空肠回肠吻合术的病人,不光减重效果明显,就连降糖效果也很显著。
此后,该手术在“更适合东方人特点的改良手术”的包装下被在国内广泛开展,有些医院甚至宣称开创了手术治疗糖尿病的新纪元。
然而,该项手术是在没有明确临床研究结论(也就是说,有没有用都没个科学定论)与长期随访结果的前提下,受各种利益驱使而被擅自应用到2型糖尿病人群的。
与此同时,国内外与糖尿病防治相关的指南和学术组织也未给予该项手术的认可与推荐。
最关键是,空肠回肠吻合术虽被宣传、归类于微创手术,操作简单,但安全隐患却不容小觑。
根据手术吻合起点与终点的选择不同,副作用也不一样:轻则腹泻、营养不良;重则吻合口瘘和肝衰竭(吻合口瘘是胃肠外科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指在消化道重建手术中,两个被连接的肠管或组织之间的吻合口愈合失败,以致于消化道内容物从吻合口裂开处渗漏至腹腔或体外的病理状态)。
该项发表于《医学创新和探析》的研究成果虽然样本量较大,但该杂志本身都尚未被国际主流数据库收录 | 图片来源:《医学创新和探析》
也正因为效果不明确而副作用又严重,所以在叫停通知里,卫健委明确指出,但凡在本通知印发后仍为2型糖尿病人群开展该手术的机构和人员。
将依据《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予以严处。
至于已经做过空肠回肠吻合术的2型糖尿病的患者,则建议做好以下两项重要工作:
一是终身监测营养代谢指标,预防贫血、骨质疏松以及肝衰竭等并发症;二是定期进行消化系统影像学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吻合口狭窄或肠粘连。
目前,临床上被认可及被指南推荐(如《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手术,仅有如下三种:
第一个即上文提到的胃袖状切除术。该手术因切除80%的胃,留下“袖管”样的长管状胃通道而得名;
第二和第三个手术则分别叫Roux-en-Y胃旁路术和胆胰转流十二指肠转位术。
这三项手术又统称糖尿病代谢手术,不但具有严格的适应症和具体的禁忌症,也即非万不得已而不做,且还要求在二级及以上的综合性医院做。
至于具体手术细节,就不展开说了。日后如再被建议手术治疗糖尿病而一时无法定夺,只需看看是否属于这三项即可。
最后再强调一下,控制好糖尿病,关键还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服用降糖药!